秦孝公肅然從座中起身,環視政事堂一周道:“既然諸位大臣沒有異議,本公決意在秦國變法。”說著走下台階,穿過朝臣列座的甬道,來到政事堂大柱後麵的木屏前站定。大臣們尚在愣怔,黑伯上來拉開了木屏,屏後赫然現出一座石刻,石上顯然有大大的血字。大臣們原本沒在意這道新增年餘的屏障,畢竟,殿堂修葺是經常的。然此刻木屏拉開,大臣們卻驚愕了,一時紛紛從座中站起,來到刻石前。但見巍然矗立的大石上紫紅的兩個大血字——國恥!觸目驚心之下,大臣們深為震撼,一片肅然默然。

秦孝公指著刻石:“諸位,這座國恥刻石,是老秦人與老秦國的恥辱標記。為再造秦國,本公在這座國恥刻石前與諸位立誓:同心變法,洗刷國恥,若有異心,天地不容!”

大臣們奮然同聲:“同心變法,洗刷國恥,若有異心,天地不容!”

秦孝公道:“自今日起,本公拜衛鞅為左庶長,主持國政,推行變法。嬴虔改任上將軍。”說完,從黑伯手中接過擺有左庶長大印的銅盤,向衛鞅深深一躬,雙手捧到衛鞅麵前。衛鞅莊重地向秦孝公深深一躬,接過印信銅盤。秦孝公又解下腰間長劍,環視群臣道:“這是先祖穆公留下的鎮國金劍,號令所指,違抗者斬無赦。本公今日將此劍賜予衛鞅力行變法,凡壞我變法大計者,雖公室宗親,依律而行,依法論罪!”說完將金劍“嗒”的一聲橫搭在衛鞅手中的大銅盤上。

大臣們第一次看到國君如此深沉激烈,一片沉寂,唯聞喘息之聲。

衛鞅捧著印劍銅盤,慨然高聲:“衛鞅受君上重托,當舍生忘死,推行變法。秦國不強,誓不罷休!”

大臣們仿佛驚醒過來,齊聲呼應:“秦國不強,誓不罷休!”

六、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眾

三月二十,風和日麗,南市比平日裏熱鬧了許多。

南市,是櫟陽南門內城牆下的一處農牧貨品交易大市。就實說,隻是一片較為開闊的廣場罷了。市場入口處有一個木柵欄大門,門額中央鬥大的兩個黑字——南市。進得大門,帳篷羅列,人頭攢動,牲畜、山貨、農具、皮具、陶器、土布、蔬菜、五穀等自發地混雜在各個破舊的大帳篷下。偶有鮮亮簇新的皮帳篷,門口大牌上寫“隻賣不換”四個大字者,是東方列國商人的帳店。隻有少數衣著整齊的“國人”進出這種大帳,使用銅錢鐵錢或刀幣買貨。農人牧人們大多是走進秦國商人和國府官商的破舊帳篷,以物易物,或用狩獵得來的一張野羊皮換幾個陶罐,或用幾個雞蛋換半籃葵菜,或用一匹土布換一隻母羊。不過,大多數人都是用各種東西換糧食和農具。秦人農諺雲:“三月趕集,五穀農器。”收獲大忙的五月即將來臨,農夫之家一年的存糧也到了甕底,春耕用壞了的農具也急需更新或修補。不換點兒糧食,不修補更新農具,收種大忙時如何有空閑來辦此等事體?

南市不是穩定的商業街市。秦人叫它做“大集”,上市交易叫做“趕集”。所謂“集”,便是長期約定俗成,定期在某地集中交易的一種簡單市場。戰國初期,由於秦國落後窮困,舉國沒有一個穩定的商業都會,而隻有每座縣城定期交易的集市。即或是國都櫟陽,也主要依靠集市進行交換,日常的街市倒是分外冷清。由於是國都,南市大集便成了秦國最大的集市,十天一次,逢十便是集市。逢集之日,不但是城內國人的大事,而且是方圓數十裏乃至方圓百裏的農夫獵戶牧人的盛事。三月二十的大集,恰在五月大忙之前,更是加倍熱鬧。從早晨開始,遠遠近近的老百姓便絡繹不絕地擁進櫟陽城南門,到正午時分,集市中已經是人山人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