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天算六國(10)(1 / 3)

“先生之言,洞察深徹。上將軍薦舉先生為齊軍統帥,籌劃救趙之戰,懇請先生萬莫推辭。”突然之間,齊威王說出了來時尚有猶豫的決斷。孫臏的短短剖析,已經使他感到了這位兵家名士並未因這場人生災變而心智衰頹,他的智慧依然在熠熠閃光,而且更有了一種老辣洗練的成熟與深沉。曆經劫難而身負大任,這種人絕不會誤事。這便是齊威王在瞬息之間的判斷。

孫臏依舊是淡淡微笑:“臣致力兵學,自當為祖國盡忠效力。然則,我王需聽臣一言。”

“先生請講。”

“臣肢體殘損,提兵戰陣之間,不能激勵士氣,反遭敵無端嘲笑。以臣之見,當以上將軍為統帥,臣願為軍師,一力籌劃,擊敗魏軍。”

田忌笑道:“我薦舉先生,因隻有先生才敵得龐涓。先生卻反來薦我,豈有此理?”

孫臏大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此之謂也。”

齊威王思忖有頃,點頭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亦較為周全。自即日起,田忌為三軍統帥,孫臏為齊國軍師,即刻辦理兵符印信,進入大戰準備。”

“臣等遵命!”田忌孫臏慨然應命。

三日之後的深夜,趙國特使急如星火般趕到臨淄,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對特使說,出兵事大,需要和臣下們認真商議,請特使在驛館等候幾日。不想三日之內,趙國連派三名特使請求齊國救援。最後的特使還帶來新君趙肅侯的親筆國書,答應魏國退兵之後向齊國割讓十座城池。雖則如此,齊威王還是到了第十日才正式回答趙國特使,齊國決定出兵援救趙國,但齊國大軍與糧草輜重的調集需要時間,趙國至少要堅守一個月,齊軍才能抵達。趙國特使雖然焦急,也隻有連連答應,留下一名聯絡斥候,又急如星火地趕回邯鄲報信去了。

這時,趙國正陷在驚慌動蕩和全力激戰之中,邯鄲城已經岌岌可危。

在七大戰國的初期,全麵強大的次序大體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秦國。趙氏部族在晉國後期,是四大部族(智氏、趙氏、魏氏、韓氏)中最為悍勇善戰的一支。四大部族中,唯有趙氏曆代為將,執掌晉國兵權,具有久遠的軍爭傳統。但是在趙魏韓三族聯合消滅了最強大的智氏,進而三家分晉之後,趙國卻始終沒有湧現出像魏文侯魏武侯那樣英明的君主,更沒有進行像魏國、楚國、齊國甚至韓國那樣的變法,所以被一個一個的變法之國甩在了後邊,成為稍強於燕國與秦國的二流戰國。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成侯趙種是趙國前期最有為的君主,曾對燕國和中山國造成巨大壓力,幾次幾乎就要吞滅中山國。但趙種有一個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性格的激烈褊狹,不善於采納良謀,不善於與鄰國斡旋。最大的失誤,就是失去了與韓國合作消滅魏國的那次天賜機會。趙國在他掌權的時期,雖然始終在氣勢洶洶地南征北討,國土民眾卻幾乎沒有增加。趙種做了二十六年國君,就積勞去世了。太子趙語隻有十八九歲,很缺乏曆練。這正是國家最忌諱的“主少國疑”的微妙時期——國君年少,舉國疑慮。同時,趙國又沒有久經風浪的棟梁大臣與著名將領支撐局麵,正是最害怕強敵入侵的脆弱時期。

魏國恰恰選擇了這個機會,向趙國猛烈進攻。

魏國二十萬大軍在龐涓率領下分三路北上。第一路右軍五萬,從澠池北上,渡過少水,從南麵逼近邯鄲。第二路左軍五萬,從魏國北部的離石要塞向東開進,攻克晉陽,再從北麵壓迫邯鄲。第三路中軍十萬,由龐涓親自統領,從平陽東渡汾水,攻克趙上黨要塞,從西邊直逼邯鄲。半個月內,三路大軍勢如破竹,連克沿途二十餘城,將邯鄲北西南三麵圍定,隻留下東麵缺口。而邯鄲的東麵,恰恰是洶湧的漳水。

歇兵數日,龐涓下令攻城。魏國的步兵曆來強於騎兵,所謂馳名天下的“魏武卒”,說的正是魏國步兵。攻城作戰,步兵是絕對主力,正是魏武卒的用武之地。趙國則因為長期與北方的匈奴、林胡的遊牧騎兵作戰,自然形成了很有戰力的騎兵,步兵則相對較弱。守城防禦戰,主要依靠的恰恰是步兵。兩相比較,魏國以其特長,攻擊趙國所短,邯鄲城的艱危自是必然的了。龐涓乃兵家名士,早在出山之前就對列國兵力、特長及弱點了如指掌,勝算在胸,不急不躁,讓士兵們養足了精神再從容攻殺。魏軍將士在舉國狂熱中已經滋養出傲視天下的激情和勇氣,人人熱血沸騰,個個狂野躁動,完全不將趙軍放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