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雍城之亂(6)(1 / 3)

尚在華夏遠古時期,雍已有了赫赫大名。大禹治水成功後建國立邦,將天下劃分為九州,雍便是九州之一。其時,九州地域皆寬泛框架,所謂“河之西為雍”的雍州,實際是整個華夏西部,包括了後世中國的陝西、甘肅、巴蜀與青海一部分。古雍州的治所,便是這雍城。究其實,古雍城隻是一座鎮守西中國的要塞城堡。這雍州,是更為遙遠的西北戎狄部族洶洶進入古中國的最主要通道,甚或是唯一通道。戰事多發,兵災頻仍,偏偏卻叫了一個祥和的名字——雍。雍者,諧和也。雍城者,諧和之城也。揣摩其意,大約也是古人祈求和平歲月的一番苦心也。曆經夏商周三代兩千餘年,雍州之地始終是抵禦遊牧部族入侵華夏腹地的西陲屏障。

上天刻意,長期在雍州抵禦戎狄者,恰恰是秦部族。

堯舜之時,秦人先祖乃是華夏腹地聲望卓著的大部族,其首領便是與大禹同擔治水重任的伯益。由於治水大功,舜帝賜伯益一族五色大旗(皂遊),並賜以“嬴”為姓,慨然預言曰:“而後嗣將大出!”也就是說,日後嬴族必然繁衍茂盛,大出天下!因了如此,大禹臨死之時“以天下授益”,舉薦益做繼任天子。然則,誰也說不清究竟發生了何等事件,最終是禹的長子啟繼承了王位,伯益竟不知所終了。從此,嬴部族與夏王族有了很深的恩怨,卻又無法了結,便從華夏腹地四散遷徙,隱伏漁獵。但是,嬴部族終究沒有忘記深藏心底的仇恨。夏末之時,嬴族毅然追隨商湯反叛夏桀,舉族鼓勇,助商一舉大敗夏軍於鳴條之戰,滅夏而成商。自此,嬴部族正式成為世代防守西部的主力大軍,既是商代諸侯,也是鎮守一方的軍旅望族。其時,周人正在嬴部族的鎮守之地日漸崛起。嬴部族忠於商王,況且還有兩個被後世稱做助紂為虐的嬴族大將——蜚廉、惡來做紂王近臣,自然與圖謀推翻商王的周人多有衝突。後來,周人滅商,殺了惡來。嬴族又與周人有了恩怨,嫡係一族遷徙到周王朝鞭長莫及的偏遠的隴西山地。直到西周中期的周穆王時,嬴族方才漸漸臣服周室,做了專為王師放牧戰馬的臣民。再後來,周孝王給了嬴族一個比諸侯小得許多的封號,叫做“附庸”,以秦水數十裏河穀為嬴族封地。再後來,周宣王封嬴族首領秦仲做了大夫,秦部族便在封地修建了一座名為秦亭[445]的小城堡作為治所。這是秦人第一座以“秦”命名的城堡。

立國東來之後,秦部族忙於從戎狄手中奪取關中之地,先後匆忙修建了四座小城堡:第一座是梁山的西畤,第二座是汧水渭水交彙處的西垂宮,第三座是稍東的鄜畤,第四座是岐山北麓的平陽。四座城堡實際上都是戰事大本營,尚遠遠不夠一個大諸侯國的都城規格。直到第六代君主秦德公即位,關中已定,方才備細堪輿占卜,選擇了在古雍城[446]遺址所在地修建都城,仍然以“雍”為名。誰知這位三十三歲即位的德公,在位兩年便薨了。其時,剛剛建成了一座公室住所——大鄭宮,作為都城的雍城實則剛剛開始修建。後來曆經宣公、成公兩代十六年,直到秦穆公即位,雍城方才大體竣工。從此,雍城作為秦國都城確立下來,直到戰國初期,整整曆時十七代君主二百五十三年。

雍城依山傍水,正在肥沃而又顯要的河穀地帶。山者,雍山也。水者,雍水也。雍水發源於雍山,中段又有一條叫做中牢水的河流融入,東南流百餘裏入得渭水。雍城便建在雍水、中牢水與渭水的三水交彙地帶,北靠雍山岐山,南臨渭水,東西挽雍水中牢水,除了不甚廣闊難以伸展,可謂得天獨厚也。作為公室國府,雍城有秦德公修建的大鄭宮、秦惠公修建的蘄年宮。秦國強大後,又相繼在雍城周圍建起了幾座宮室,供國君回故都祭祀時居住,然論其地位,仍當以大鄭宮、蘄年宮為正宗。

進入戰國之世,秦獻公即位,為了抵禦已經占領整個河西高原與關中東部的魏國的蠶食,決然將都城東遷三百餘裏,在關中中部靠近驪山的櫟水北岸修建了一座要塞式都城,命名為櫟陽。數十年後秦孝公即位,重用商鞅變法,秦國強大,方才在渭水北岸大規模修建了一座新都城——鹹陽。

在秦國的都城曆史上,雍城與鹹陽是兩座最重要的真正意義上的都城。與鹹陽相比,雍城雖然古老狹小,然卻有著鹹陽所不能替代的神聖地位。一則,雍城郊野埋葬著秦昭王之前秦國所有二十七代君主。二則,雍城有著嬴族祭祀了數百年的古老宗廟與社稷。三則,雍城處處都是秦人祖先的遺跡。正是因了此等原由,秦國都城東遷後依然以雍為根基之地,隻要不是大戰不能脫身,重大的祭祀與君王加冠典禮都無可爭議地在這裏舉行。這也是嫪毐提出在雍城加冠而嬴政呂不韋無以質疑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