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光狼城,戰國上黨要塞之一,地名在戰國後湮滅。史家考證,當為今日山西高平西北之康營地帶。

[292]後人感念這八位將軍義士,這條河叫了八諫水,河邊山嶺叫了八諫山,附近村落叫了八義村八義鄉。八諫水即今上黨淘清河支流,八諫山即今上黨南五龍山餘脈,八義村八義鄉,即今山西高平此山此水旁之今日村鄉名稱。兩千多年依舊如斯,何能不令人扼腕一歎也!

[293]史家考證,這條河流即今日山西高平之小東倉河。

[294]長平殺降之人數,《史記》曰四十萬。經諸多軍事史家多方考證:趙軍參戰總兵力不超過六十萬,秦軍亦是五十餘萬;秦軍尚且有“亡卒過半”之記載,趙軍傷亡當更為嚴重;取二十萬之說,當為相對接近。

[295]陰密,春秋有陰密國,戰國為秦荒僻之地,今甘肅靈台西南。

[296]陶,春秋小諸侯國,今山東定陶。《括地誌》記載:曹州濟陽縣東南三裏有陶朱公塚。

[297]中車府,秦國掌管王城車馬的官署,主管官吏為中車府令。

[298]行人署,秦國外事官署。少內署,秦國掌管錢財官署。兩署均屬開府丞相管轄。

[299]上邽,今甘肅天水地帶。軒轅穀,傳說為上邽古城堡以東七十裏的河穀。

[300]遠古以龜龍鳳麟為“四靈”,春秋戰國演變為“五靈”(增加了白虎),與五行相配。依據此說,龜為水位,居北麵南,是為四靈之本。

[301]給事中,戰國時秦國執掌王宮內事的官員,通常由宦官擔任,大體相當內侍總管。

[302]胙肉,祭祀天地宗廟時的犧牲(豬牛羊)肉。古禮:犧牲正肉祭祀後分食,可得天地祖先庇護。

[303]大田令,戰國秦官,執掌農事,與魏國“司土”相當。

[304]四大澤具體為:洞庭澤,今洞庭湖;彭蠡澤,今日鄱陽湖;具區澤,又名震澤,今日太湖;雲夢澤於兩漢後漸漸幹涸,化為今日湖北無數小湖。

[305]岷水,即今岷江,先秦古人除將長江稱江,黃河稱河,其餘河流一律稱為“水”。

[306]左更,秦國第十二級軍功爵位。秦軍功爵共二十級,第十級以上為高爵,第二十級(列侯)最高。

[307]鎰,戰國重量單位,合二十兩或二十四兩不等,一鎰也做一金。

[308]斥鹵地,先秦對鹽堿地的官稱,語出《史記·夏本紀》。硝堿灘,秦地古代俗稱,流傳至今。

[309]輜車,戰國時帶篷簾的小型輕便座車。

[310]鴻溝,今河南省中部賈魯河(因元代賈魯領導修浚鴻溝而得名)。鴻溝自秦末戰亂後漸漸淤塞斷流,所以後世聲名與水利史地位,不如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都江堰與鄭國渠顯赫。

[311]陽夏(音jiǎ),戰國前期魏縣,中後期楚縣,後來的農民軍領袖吳廣生於此地。今河南太康縣。

[312]胡公滿,胡公為姓,源不可考,滿為名。

[313]媯(音guī)水,古水名,發源於今山西永濟縣曆山,西流入黃河。

[314]陶正,掌製作、銷售陶器的官員。

[315]楚國第一次滅陳,在公元前599年。

[316]楚國第二次滅陳,在公元前479年,也有記載作公元前478年。

[317]料民,古代戶口登記法,始於西周。

[318]日昳(音dié),古人對午後的稱謂,大體在午後兩三點之間。

[319]獒,春秋便有記載的猛犬。《爾雅·釋畜》:“狗四尺為獒。”《公羊傳·宣公六年》:“(晉)靈公有周狗謂之獒。”周狗,經過訓練聽從指揮的猛犬。後世《博物誌·器名考》亦有記載。

[320]節墨,原字如此,為即墨之古寫。“法”字在齊刀上的字形為“灋”。

[321]戰國量製,相當今日將近十四市斤。

[322]戰國量製,相當今日一百一十五斤多。

[323]白圭,戰國初期魏國大商,曾在魏武侯時做過丞相。

[324]唐代前古語,儂指我。今江浙上海方言,儂指你。此處從古,儂為我。為弗為,會不會之意。

[325]曹城,春秋衛國之都城,在今河南滑縣舊縣城東。

[326]見《荀子·王製》,《資治通鑒》專引荀子此段言論評判衛國君主。

[327]史家考證,古呂國在今河南省南陽以西,春秋時被楚國吞並。

[328]傳車,裝載王室文書的專用車輛,方正如箱;謁者,職掌傳送文書的官署。

[329]譜,先秦時指記事之布。《史記·三代世表》“正義”:“譜,布也,列其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