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野人”的科學考察(2 / 2)

據中國野人考察研究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李建透露,1987年以來,中國一些地方不斷傳來“野人”活動的信息。

1987年6月24日,一外地青年在神農架接山泉水喝,突然被一紅毛怪物擊昏,當他醒過來時發現被抬進山洞,麵前站立著一個2米多高的“野人”。

1988年3月至5月,神農架了望塔工作員袁玉豪在猴石、南天門等地發現300多個40多厘米長的大腳印,以及“野人”糞便和紅毛。

1988年,湖南一采購員乘押運貨車經過陽月山自然保護區,遇到3個人形怪物追車,被他用扳手等工具趕下去。

雲南西雙版納曾有人提供情況說,浙江永嘉縣有一專業戶到雲南養蜂,被一母性“野人”拖去同居3年,生下後代後趁機逃離回家。

自1974年在神農架發現“野人”以來,“野人”考察工作已開展20多年。據悉目前全國共有800多人參加野人考察研究會。科學工作者對“野人”毛發進行多次科學鑒定,確認自然界確有“野人”存在,大量信息表明長江流域是“野人”活動的主要區域。

出身於書香門弟、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係的上海青年李孜,就是憑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強烈渴望,自願放棄安逸的生活,於1979年起自費踏入湖北神農架及川東林海,去探索“野人”之謎。

為尋覓野人,李孜食野果,吃樹皮,蹲山洞,宿野地,臥林莽。一次他被毒蛇咬傷,瀕臨死亡時,他毅然用刀將傷口四處的毒肉一塊塊剮去,戰勝了死神。

10年多的時間,李孜8次進山洞遍訪被“野人”追趕過的人,他自己也曾發現過“野人”的毛發、腳印、糞便和宿窩,積累了大量資料。

李孜對“野人”的毛發進行了測定,發現“野人”毛發中的元素含量比正常人高50倍,是普通動物的7倍。他與別人合撰的《“野人”毛發中微量元素的質子X光分析》一文在《自然雜誌》上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方毅同誌批示說:“世界上就要有這樣的探險者,否則就沒有哥倫布。”

1983年7月,武漢醫學院法醫學教研室也曾對神農架及附近6個縣發現的8種“紅毛野人”毛發進行了科學鑒定。該教研室黃光照副教授在同年8月下旬湖北“野人”考察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宣布:“通過肉眼檢查、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橫切麵檢查及毛小皮印痕檢查,發現這8種‘野人’毛,其毛小皮形狀特征基本上類似人毛。”

觀察所見8種“野人”毛,毛發皮質均發達,可見縱間細纖維,皮質色素顆粒少,且多呈外圍性分布。這說明8種“野人”毛發皮質的組織學特點與人類相似,而與大猩猩、金絲猴、猿猴、長臂猿等靈長類動物毛有較大差異,明顯不同於豬、狗熊、綿羊等動物毛的特點。

如今我國“野人”考察研究已不隻是在湖北的神農架和西藏進行,而擴展到了四川、陝西、浙江、河南、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安徽等10多個有關地區。江西、福建也有了考察的線索,新疆也計劃進行考察。我國近年“野人”考察研究範圍如此迅速擴大,是世界上沒有的。

有關省區普遍進行了初步普查,了解到許多目擊資料和可能獲得證據的線索,對生態環境也進行了初步調查研究,在我國廣大地區,發現眾多大麵積的適合“野人”生息繁衍的原始森林山區,那裏氣候溫熱,雨量充沛,動植物資源豐富,人煙稀少,野人可能就出沒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