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那麼,如果在我們行走的地麵下埋下一個炸彈,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這一節中,我們將有針對性地來了解一下有關地雷的一些知識。
1.地雷的基本知識
(1)什麼是地雷
顧名思義,地雷當然與地麵有關,而且還具有很大的威力,那麼,地雷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武器呢?
地雷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種古代火器。你還記得電影《地雷戰》嗎?在那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遊擊區的軍民在艱苦條件下的抗戰,由於當時鐵雷根本不夠用,於是,軍民自己動手製造了各種石雷。據記載,在抗擊日軍時期,村村戶戶,河溝路岔幾乎都會擺下地雷陣,炸得敵兵人仰馬翻,失魂落魄,從而使得這一古老的火器重顯威力。
地雷通常設置於地麵,是一種受目標作用且在滿足其動作條件時就會自行發火、阻擋和毀傷人員或裝甲目標的爆炸兵器。一般而言,如果按照作戰用途來分,地雷可分為防步兵地雷、反坦克地雷;按起爆方式可分為觸發、鬆發、絆發、電發、遙控、定時和智能等地雷。
其中,防步兵地雷是一種破片型跳雷,為圓柱形。它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拋射筒、雷體和引信。拋射筒由薄鋼板衝壓而成,雷體則由鑄鐵製成,另外,引信設置在雷體的頂部,分為訓練型和教練型兩種。
另外,反坦克地雷於1918年由德國人研製。1916年,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出現,由此誕生了專用於反坦克的防坦克地雷。由於德國是受坦克威脅最大的國家,於是德國人在1918年將炮彈改裝成防坦克地雷,隨後又研製出了兩種製式化的防坦克地雷,專用於對付英、法軍的坦克,並且獲得了一定的戰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防坦克地雷已得到了廣泛應用。據統計,當時被毀壞的坦克中,有20%屬於反坦克地雷的戰績。一般來說,反坦克地雷主要由探測識別係統,中、近距離瞄準係統,戰鬥部和控製部組成。其中探測識別係統是反坦克地雷係統中最重要的部分。
(2)地雷的發展曆史
地雷是一種埋入地表下或布設於地麵的爆炸性武器,最早發源於中國。1130年,金軍攻打陝州時,宋軍便用埋設於地麵的“火藥炮”(鐵殼地雷),重創了金軍從而取得了重大勝利。
到了明朝初年(約14世紀),中國出現了采用機械發火裝置的真正意義上的地雷。據1413年焦玉所著的《火龍經》一書記載:“炸炮製以生鐵鑄,空腹,放藥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線於內,外用長線穿火槽,擇寇必由之路,連連數十埋入坑中,藥槽通接鋼輪,土掩,使賊不知,踏動發機,震起,鐵塊如飛,火焰衝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裏所說的“炸炮”,不僅是最早的壓發地雷,且與今天的“連環雷”相似。
據史實記載,“地雷”一詞也由此產生。1580年,中國明朝將領戚繼光駐守薊州時,曾製造一種“鋼輪發火”地雷,隻要敵人踏動機索,鋼輪就會轉動並與火石急劇摩擦發火,從而引爆地雷。鋼輪發火裝置的應用,提高了地雷發火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此外,在明代文獻中,已有多種關於地雷的詳細記載,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地雷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而在歐洲直到15世紀的要塞防禦戰中才開始出現地雷。另外,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各種烈性炸藥和引爆技術的出現,使得地雷向著製式化和多樣化發展,從而誕生了現代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