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一刀”與“飛刀”(1 / 3)

在第九軍醫大裏,東方飛刀和小李一刀當時都是出類拔粹的人物,後來他倆又成為著名細胞學家白教授的關門弟子,更加名動一時。

上學期間,他們舉行過著名的“酒囊”和“飯袋”大賽。這兩項大賽當時哄動一時,而且多年以後還不時有人津津樂道地回憶此事。“酒囊”是比酒量,“飯袋”是賽飯量。當時所有公認的“大狗”和自認的“大狗”以及渴望加入“大狗”行烈的人們都參加了這兩項比賽。“酒囊”比賽的“入場券”是“三碗不過岡”,即每人須先喝三碗白幹後才有資格參加正規的比賽。這“三碗不過岡”便使不少人得不到“入場券”,隻能站在旁邊當觀眾。正規比賽開始後,通過“六合塔”、“十三太保”、“塔爾寺”一係列的比賽,絕大多數選手嘔吐當場,狼狽退場,最後隻剩下了六條好漢。這六個酒精考驗的老戰士坐在一張圓桌上,桌上隻有一隻杯子,就用這隻杯子一圈圈輪轉著喝。這時就像萬米長跑,拚的已是意誌和毅力了。隨後一圈栽倒一個,到最後隻剩下了東方飛刀和小李一刀兩人。這兩人又一杯一杯地轉了好多圈還是不分勝負,這比賽似乎永遠不會停息,除非兩人一起栽倒。但在最後小李一刀首先宣布不勝酒力,退出比賽,其實他還沒有醉倒,而東方飛刀更是屹立不倒,拔得頭籌。

“飯袋”比賽參加的人更多。相對於其它學校,軍醫大的學生們非常看重自己的飯量,認為這是自己的潛能和以後發展高度的一種測量。這一大賽經過一係列稀奇古怪的選拔賽,最後三十六名最優秀的饕餮高手的齊聚一堂,進行最後的決賽。這次比賽極其漫長,比賽過程不像“酒囊”比賽那樣勝負立見,扣人心弦,比賽在比較輕鬆的氣氛下進行的。先是每個選手吃一個麵包,接著每人一個包子,接著一個饅頭,接著一碗麵條,接著一個窩頭,一個發糕,一包方便麵幹吃,一個白蘿卜開胃,一頭大蒜考驗胃粘膜的承受能力,一個紅辣椒激勵戰士的鬥誌,接著是一個大餅,一個油餅,一盤餃子。然後又是一個麵包,一個包子,循環往複。在第一輪,有的選手拍著自己的肚皮說:“怎麼越吃越餓啦?這怎麼得了!”以炫耀他的狀態。但逐漸地便有選手捧著自己的肚子出局,有的還嘔吐當場。到最後仍然隻剩下東方飛刀和小李一刀兩人。這時端上來的是一袋小點心,東方飛刀一口吞下一個,小李一刀也吃下一個;東方飛刀又往口中扔進一個,小李一刀又吃下去了一個;東方飛刀又仰頭咽下一個,小李一刀也拿起一個,他卻想了想,將點心放回袋中,宣布認輸出局。東方飛刀再次雄居第一。

這兩次大賽準確地說明了小李一刀和東方飛刀的實力與狀態——小李一刀固然出類拔萃,而東方飛刀卻無可比擬。

在其它所有的方麵——在力量、速度如舉重、扳腕子、角力、短跑、跳高等諸多方麵都是如此。在智力方麵更是這樣,在讀書上小李一刀喜讀自己喜愛的書,尤其是《離騷》。而東方飛刀卻博覽群書,閱讀量肯定是第一,而且他幾乎能過目不忘,一讀成誦。學習成績小李一刀和東方飛刀名列前茅,而東方飛刀總要高過小李一刀,那怕隻高出那麼一點。東方飛刀的實險作得最快,動物手術搶到的最多。他倆的手術刀法都是令人絕慕的“童子功”——那是天生的刀功,而不是後天練出來的手法,手紋絲不顫,憑著本能能一刀而過,卻不差絲毫。他倆的手術總是要比別人快一半的時間,而東方飛刀卻總要快過小李一刀。由此小李依稻獲得了“小李一刀”的美名,而東方菲稻卻獲得了“東方飛刀”的稱號。“飛刀”相比“一刀”更為神奇。

兩人都將手術刀發揮到極致,練成了養由基那樣百步穿楊的武功——十步之內飛刀出手不差分毫。因為在賣油翁與一個著名射手的那個故事裏,名射手的箭箭中靶似乎趕不上賣油翁的絕技——他提起油提子能將油從麻錢的小孔中倒下而不漏出一滴,他倆便也練起賣油翁的手法——將酒從麻錢眼中倒回酒瓶不漏一滴他們都做到了,但要從麥管中倒下而不漏一滴就十分困難,他倆試過幾次都不成功。由於這個手法並無用處,無關大局,所以以後便不再提起。

當東方飛刀和小李一刀被白教授收為關門弟子後,白教授才發現了小李一刀最大的缺點,這個缺點對於一個科學家是致命的,就是事事在最後關頭“不達頂峰”。“酒囊”和“飯袋”大賽其實就說明了這一點。由此他缺乏科學家窮追到底的精神。白教授發現小李一刀麵對著科學成果的最後一步,卻往往停步不前,甚至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