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特別關注——血液的類型(2 / 3)

那麼,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要去驗證一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血型,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讓我們先來做一個試驗:準備好A型和B型標準血清。鑒定時,取一張潔淨的載玻片,在載玻片的左半邊加一滴A型血清,在載玻片右半邊加一滴B型血清。然後在每側的血清上各加一滴受檢者的紅細胞血懸液(一滴血液與1毫升生理鹽水相混合而成),輕輕搖動玻片,使血清與血懸液混合均勻,靜置5分鍾後,觀察紅細胞的凝集反應。

如果受檢者的紅細胞與A型血清發生凝集反應而與B型血清不發生凝集反應,則此受檢者為B型血;如果受檢者的紅細胞與B型血清發生凝集反應,而與A型血清不發生凝集反應,則為A型血;如果受檢者的紅細胞與兩種血清都發生凝集反應,則為AB型血;如果受檢者的紅細胞與兩種血清都不發生凝集則為O型血。

原來,人的紅細胞表麵有兩種抗原,分別叫A凝集原和B凝集原。在人的血清中還有與抗原相對應的兩種抗體,分別叫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如果A凝集原與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B凝集原與抗B凝集素相遇,紅細胞就會凝集成團,不久這些紅細胞又破壞解體,發生溶血。所以,紅細胞上所含有的特殊的凝集原就是它的“身份證”。也就是說,紅細胞上有A凝集原的稱A型,有B凝集原的稱B型,同時含有A、B兩種凝集原的稱為AB型,兩種凝集原都沒有的稱為O型。但任何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與其自身紅細胞相作用的凝集素。醫學上,按照紅細胞所攜帶的凝集原的不同,將人類血型劃分為四類,這種劃分稱為AB血型係統。

不過,在人群中,各種血型所占的比率各不相同,並且各民族間也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民族,如按地區統計,各種血型所占的百分率也有出入。

此外,人類除AB血型外,尚有Rh、Mn等其他一些血型。不同的血型是互不相融的。因此,為了確保安全,輸血前一定先要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仔細查驗不同血細胞的“身份證”,即把受血者的血清加上供血者的紅細胞,如果證明兩者都不發生凝集後,才能安全地輸血。

2.Rh血型

在介紹AB血型係統時已經說過,在人類已發現有AB、Rh、Mn等血型係統。其中,在醫學上最有重要意義的是AB血型係統,其次便要屬Rh血型係統了,至於其他血型係統,因為它們的凝集反應較弱,一般不甚關注。Rh是恒河猴外文名稱的頭兩個字母。蘭德斯坦納等科學家在1940年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恒河猴和多數人體內的紅細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質,故而命名。人體血液紅細胞上有Rh抗原(又稱D抗原)的,稱為Rh陽性,沒有Rh抗原的稱為Rh陰性。這樣就使已發現的紅細胞A、B、O及AB四種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別一分為二地被劃分為Rh陽性和陰性兩種。隨著對Rh血型的不斷研究,認為Rh血型係統可能是紅細胞血型中最為複雜的一個血型係。Rh血型的發現,對更加科學地指導輸血工作和進一步提高新生兒溶血病的實驗診斷和維護母嬰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有關資料介紹,Rh陽性血型在我國漢族及大多數民族人中約占99.7%,個別少數民族約為90%。在國外的一些民族中,Rh陽性血型的人約為85%,其中在歐美白種人中,Rh陰性血型人約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