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特別關注——血液的類型(1 / 3)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血型,我們對它一點也不陌生,那你知道血型和遺傳的關係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根據父母的血型就能推斷自己的血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血型和遺傳有一定的關係。

廣義地講,血型是根據血液抗原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遺傳性狀。狹義地講,血型專指紅細胞抗原在個體間的差異,但現已知道除紅細胞外,在白細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漿蛋白個體之間也存在著抗原差異。因此,廣義的血型應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個體間出現的差異。通常人們對血型的了解往往局限於ABO血型以及輸血問題等方麵。實際上,血型在人類學、遺傳學、法醫學、臨床醫學等學科都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常常成為人們的“特別關注”對象。

紅細胞血型是1900年由奧地利的蘭德施泰納發現的。他把每個人的紅細胞分別與別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後,發現有的血液之間發生凝集反應,有的則不發生。他認為凡是凝集者,紅細胞上有一種抗原,血清中有一種抗體。如抗原與抗體有相對應的特異關係,便發生凝集反應。如紅細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體,便會發生凝集。如果紅細胞缺乏某一種抗原,或血清中缺乏與之對應的抗體,就不發生凝集。根據這個原理他發現了人的ABO血型。後來他又把不同人的紅細胞分別注射到家兔體內,在家兔血清中產生了三種免疫性抗體,分別叫做M抗體、N抗體及P抗體。用這三種抗體,又可確定紅細胞上三種新的抗原。這些新的抗原與ABO血型無關,是獨立遺傳的,是另外的血型係統,並且M、N與P也不是一個係統。控製不同血型係統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體上,即使在一個染色體上,兩個係統的基因位點也相距甚遠,不是連鎖關係,因此是獨立遺傳的。

後來,蘭德施泰納又從自己和五位同事身上取得血液樣本,合成30個樣本,進行觀察研究。他發現有的樣本成功混合,有的卻發生凝結(黏在一起)。他於是總結出:每個樣本的情況並不完全相同。有兩人的樣本,紅血球上有一種稱為“Anti-gen”(抗原)的物質,他於是以“A”作標記;另外兩人的樣本,有另一種“抗原”,他依字母順序,以“B”作標記;隻有一人的樣本,“A”抗原和“B”抗原都沒有,但血清中卻有兩種抗體,他自己的血液也是如此,他於是以“O”(表示無抗原)作標記。後來,他發現有一群人的血液,既有“A”抗原,也有“B”抗原,他便以“AB”作標記。

從此,人體的血液便有了A型、B型、AB型和O型之分。但是有的科學家預計在未來會有C型血出現。人類最早的血型是O型,然後才出現了A型,之後是B型,最後是AB型。從O型血到AB型血之間經曆了上百萬年之久。所以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和發展或許在若幹年以後會有C型血的出現。

1.ABO血型

在上麵我們提到了ABO血型,但是你知道ABO血型的結構和功能嗎?ABO血型可分為A、B、AB和O型4種血型。紅細胞含A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A型,A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紅細胞含B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B型,B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紅細胞含A抗原、B抗原和H抗原,叫做AB型,這種血型的人血清中沒有抗A抗體和抗B抗體;紅細胞隻有H抗原,叫做O型,O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和抗B抗體。

血型物質除了存在於紅細胞膜上外,還出現於唾液、胃液、精液等分泌液中。中國60%漢族人唾液中有ABO血型物質。血型物質的化學本質是指構成血型抗原的糖蛋白或糖脂,血型的特異性主要取決於血型抗原糖鏈的組成(即血型抗原的決定簇在糖鏈上)。A、B、H三種血型抗原化學結構的差異,僅在於糖鏈末端的1個單糖。A抗原糖鏈末端為N-乙酰半乳糖,而B抗原糖鏈末端為半乳糖,H抗原和A、B抗原相比則糖鏈末端少1個半乳糖或N-乙酰半乳糖。1981年已有人用綠咖啡豆酶(半乳糖苷酶)作用於B型紅細胞,切去B抗原上的半乳糖,從而使B型轉變成O型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