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性命攸關——血液性疾病(2 / 3)

2.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種造血組織的惡性疾病,俗稱血癌。在人們的印象中它好像就是一種不治之症,所以很多人一聽到“白血病”,就會感覺很恐怖,好像是重大災難一樣。白血病的確是一種很頑固的疾病,許多家庭為此而家破人亡。但是,事實上,隨著目前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白血病的治療已經有了重大突破,新的治療方法不僅能延長白血病人的生存期,而且部分病情不是很嚴重的病人還能得到根治。

白血病是造血係統的惡性腫瘤,它的特點是骨髓中白血病細胞生成過多,並侵犯了人體的各種髒器,從而使各髒器功能受損,出現病理改變。

白血病細胞是一種腫瘤細胞,從形態上看,與正常細胞沒有什麼差別。但這種細胞能永不停止地增生,並且不向成熟細胞發育,而正常白細胞是按一定的比例增生的,成熟的和幼稚的也有一定的比例,且成熟的能發揮正常白細胞的功能。之所以說白血病是造血係統的惡性腫瘤,主要是因為它與其他腫瘤有共同的特點,一是白血病細胞和惡性腫瘤細胞一樣,它的增生無法控製;二是它也能侵犯人體的其他髒器,造成全身衰竭死亡;三是白血病也可表現為局部腫瘤。

白血病危害人體健康主要有兩方麵:其一是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內過度增生,造成正常的造血細胞數量減少;同時白血病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因為它爭奪造血原料而使正常的造血難以進行,由此人體表現為貧血、感染和出血等症狀。其二是白血病細胞侵犯人體的各個器官造成損害,如侵犯肝、脾和淋巴結時,出現肝、脾和淋巴結的腫大,失去正常功能;侵犯腦和腦膜時,出現頭暈、頭痛、嗜睡、意識模糊不清,也可出現抽筋、肢體癱瘓、排尿困難等;侵犯腎髒時,可出現腎功能受損;侵犯睾丸或卵巢時,可出現性功能異常等。

白血病按起病過程的急緩分為急性和慢性,按白細胞類別的增生情況又可以進一步細分,概括起來有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單核細胞白血病以及其他類型的白血病等。在各型的白血病中,男性比女性多見,各型白血病的發生情況隨著年齡也有差異。白血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4/10萬~3/10萬。在白血病類型分布方麵,急性多於慢性,前者占70%以上,其中以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占首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次之,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最少;慢性者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為多見,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僅占2%。在各種類型白血病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約為2:1.患上這些白血病的年齡特征是,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與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以40歲以上成年人多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則集中在20歲以下、12歲以上的患者,成人患者僅約占20%;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多見於成人;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一種典型的老年病,並且男性居多。

白血病的檢查手段包括體征檢查、外周末梢血象檢查、骨髓穿刺檢查、免疫學檢查和細胞培養觀察等,其中前三項最為常用。

由於白血病的致病因素有放射線、電離輻射、藥物、毒物、病毒、遺傳等,所以易患白血病的人群有從事放射線的工作者,腫瘤病人經過放療、化療者或因其他疾病曾接受某些可致白血病的藥物者等等。另外,妊娠期間進行過X光照射者,也有增加小兒白血病的危險。至於遺傳因素在白血病發生中,雖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並不是說父母患過白血病,其子女就一定患白血病,隻是白血病患者子女的發生率要高於健康家庭子女的而已。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遺傳可導致血液中第Ⅷ因子(抗血友病球蛋白)或第Ⅸ因子(血漿凝血活酶成分)欠缺,從而使凝血係統發生障礙而引起血液不能正常凝集。血友病是凝血障礙性遺傳病最常見的一種出血性疾病,患者在不出血時,與正常人沒有什麼不同,但遇到輕微外傷,即能引起長時間甚至致命的出血不止。這種病常常發生在學齡前兒童中,並且男性遠比女性多。

既然白血病患者子女的發生率要高於其他家族成員,那麼是不是就說明白血病會遺傳呢?其實,人類白血病是外在環境因素與內在人體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其確切病因還不十分清楚。許多觀察研究表明,白血病發病某些方麵與遺傳因素有關。1947年有人提出白血病病人親屬中易發生白血病。近年我國也有不少報道,如1982年福建太寧縣有一家族兩代人中有五例急性白血病。有人對這個家族多發病例的情況進行環境因素調查,卻沒有發現致病的環境因素,說明家族白血病發病的遺傳因素比環境因素可能性更高。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尤其是先天性染色體異常的人,患白血病的危險性明顯高於正常人。如唐氏綜合征(又稱先天性愚型)的病兒,具有常染色體異常(多一條21號染色體),發生白血病的比例可達95%,比正常兒童高3000倍。另外,雙胞胎尤為同卵雙胎(雙胎兄弟或雙胎姐妹)同時發生白血病的比例也很高,並且以兩歲以前發病最為多見。由此可見,白血病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

預防白血病的關鍵就是要保護上述比較容易患白血病的兒童,以及了解白血病的一些早期現象,以便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白血病的早期現象包括:(1)不明原因的發熱、貧血、出血、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肌肉、關節疼痛或胸骨壓痛、齒齦腫脹糜爛而久治不愈,皮膚出現紫毆、瘀斑,鼻出血。(2)原因不明的各種白細胞減少,久治無效。(3)小兒嚴重貧血,用皮質激素治療效果顯著。(4)不明原因白細胞增高,特別是伴有未成熟白細胞增多者。

如果發現某人身上出現以上任何一項異常,應及早就醫,做全麵的檢查。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骨髓塗片,可見大量幼稚淋巴細胞(紫色),這是兒童最易得的一類白血病。

另外,婦女在懷孕期間補充足夠的葉酸和鐵,所生幼兒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概率要比平均概率低60%,即便是僅僅補充鐵元素的婦女,其新生兒患此病的概率也要低於平均水平25%。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發展中國家兒童最常見的一種癌症,而葉酸能夠降低試管嬰兒神經係統先天缺陷的危險性,並且能夠幫助人體合成紅細胞以及細胞中的基因物質。

既然白血病對人類有如此大的危害,那麼我們要如何來治療與保健呢?1854年,維爾肖為白血病病人開的治療處方是營養飲食、碘化鐵、腹部塗搽劑以及洗足。病人在接受治療後不久因病情惡化死亡。此後,醫生們又應用過砷劑、重金屬治療白血病。例如,1865年德國醫生李紹爾使用三氧化二砷治療一位患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病人,使病情得到緩解,砷劑因此成為第一種可用來治療白血病的藥物;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1902年就有醫生用X射線來治療白血病。方法是用X射線直接照射腫大的脾或淋巴結。然而,醫學家們不久就發現直接照射也危害機體,可抑製細胞生長,甚至破壞細胞。目前X射線依然是治療白血病的選擇方法之一,因為多年來不斷地改進,X射線和其他放射治療也已有了更加安全的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白血病的化學治療有了較快的發展。1946年,有醫學家稱應用氮芥治療慢性白血病獲得較好的療效。後來,醫學家們又研製出甲氨蝶呤等一批抗代謝藥物。後來隨著移植治療、免疫治療等一係列新技術的誕生,人類在白血病的治療方麵已取得了重大進步,白血病病人治療後的生存時間也在不斷延長。骨髓移植最理想的供者是同卵雙生子,因為他們之間的遺傳物質完全相同。他們之間的骨髓移植,效果好,排異反應少,但雙胞胎畢竟少見,想要找比較匹配的骨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子女的“人類白細胞抗原”分別來自父母,如父親為A和B,母親為C和D,那麼子女有AC、AD、BC、BD四種分型可能,所以同胞間的“人類白細胞抗原”相配率為25%,因此患者從同胞中尋找供髓者較容易。人類要完全征服白血病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目前的幹細胞研究為白血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現代醫學對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療近年來有很大進展,其中骨髓移植能夠使部分病人得到根治。但是必須具備三個條件,①要有合適骨髓提供者;②要在合適的病情下;③要能支付昂貴的治療費用(一般在20~60萬元)。

雙胞胎為何有心靈感應?

雙胞胎存在著心靈感應現象這一觀點已被國際醫學生理界普遍接受。事實表明,心靈感應現象僅僅出現在同性雙胞胎之間,而這些雙胞胎中同卵雙生雙胞胎占絕大多數。那麼,這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很顯然,雙胞胎的心靈感應現象與他們共有的遺傳性、相同的生理生化基礎密切相關。同卵雙胞胎的膚色、身材、智力、性格、愛好等都非常相似,甚至在同一生活環境中會患同一種病,同時出現一些讓人意外的症狀。遺傳學家米倫斯科認為,遺傳病的患病概率與心靈感應現象出現概率的變化趨向基本一致。但是雙胞胎之間心靈感應的產生到底是什麼原因,人們還是不能拿出確切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