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肥胖症
目前,被人們吵得最熱的就是“肥胖”。現在無論男女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苗條的身材,但是很多時候事實總是與我們想要的結果相矛盾。因此,越來越多的人為“肥胖”而傷透腦筋。
現在的人在談論健康時,往往要提到血脂。在買一些食物的時候往往也要看一下是不是高脂的。因為,在他們的眼裏,高脂的食物能引起一些血脂上的疾病,例如我們所提到的肥胖症。
血脂是血漿中所含脂類物質的統稱,組成血脂的脂類是甘油三酯、磷脂、膽固醇及膽固醇酯、遊離脂肪酸等。血漿中的這些脂類,有的是從消化道吸收來的,有的是在身體內合成的,還有的是從身體其他組織轉運到血液裏來的。血脂的成分受膳食和各種生理條件影響而不斷變動,而且含量也不是一直穩定的,但是血脂各成分的變動有一定範圍。血漿的脂質深度超過正常值的高限時,稱高脂血症。
肥胖症又名肥胖病,肥胖症是一種社會性慢性疾病。它是由於機體內熱量的攝入量高於消耗,造成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從而導致體重超標、體態臃腫,實際測量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百分之二十以上,並且脂肪百分比超過30%者就稱為肥胖症。通俗來講,肥胖就是體內脂肪堆積過多。此外,根據肥胖的原因可將肥胖症分為以下幾種。
首先是單純性肥胖,它是各種肥胖最常見的一種,約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簡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這類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較均勻,沒有內分泌混亂現象,也無代謝障礙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單純性肥胖又分為體質性肥胖和過食性肥胖兩種。體質性肥胖即雙親肥胖,是由於遺傳和機體脂肪細胞數目增多而造成的,還與25歲以前的營養過度有關係。這類人的物質代謝過程比較慢,比較低,合成代謝超過分解代謝。過食性肥胖也稱為獲得性肥胖,是由於人成年後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過度飲食,使攝入的熱量大大超過身體生長和活動的需要,多餘的熱量轉化為脂肪,促進脂肪細胞肥大與細胞數目增加,脂肪大量堆積而導致肥胖。
其次是繼發性肥胖,它和單純性肥胖不同。繼發性肥胖是由疾病引起的肥胖,是由內分泌混亂或代謝障礙引起的一類疾病,約占肥胖人群的2%~5%,雖然同樣具有體內脂肪沉積過多的特征,但仍然以原發性疾病的臨床症狀為主要表現,肥胖隻是這類患者的重要症狀之一。這類患者同時還會出現其他各種各樣的臨床表現,多表現為皮質酵增多、甲狀腺功能減退、性腺功能減退等多種疾病。
最後是藥物性肥胖,這類肥胖患者占肥胖病人群2%左右。有些藥物在有效治療某些疾病的同時,還有導致身體肥胖的副作用。如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如地塞米鬆等)治療過敏性疾病、風濕病、類風濕病、哮喘病等,同時可以使患者形成繼發性肥胖,雌性激素以及含雌性激素的避孕藥有時會使婦女發胖,或者說容易使婦女發胖等。
你知道怎麼樣來計算自己的體重嗎?
正常人體重計算方法有兩種,首先是成年人標準體重,即:(身高-100)厘米×90%=標準體重(千克)。當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0%時,稱為超重;超出標準體重的20%,稱為輕度肥胖;超出標準體重的30%時候,稱為中度肥胖;當超過50%時候稱為重度肥胖。其次是兒童標準體重,即:(年齡×2)+8=標準體重(千克)。當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10%時,稱為超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時,稱為輕度肥胖;超過標準體重的30%時,稱為中度肥胖;超過標準體重的50%時,稱為重度肥胖。
在現在的生活中,有許多體型比較胖的人,那你知道他們“發福”的根源在哪裏嗎?
有人認為,肥胖的人體內有一種可使肥胖症遺傳“致胖基因”。例如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皮梅族印第安人,有85%的人是胖子,而且代代相傳。而有些家族在這裏是瘦子,搬遷到別處卻又發起“福”來,這又該怎樣解釋呢?事實上,大約隻有10%的胖子是遺傳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位女學者認為,人的胖瘦與人體內的五一羥色胺含量高低有關。這種五一羥色胺能夠降低食欲,因而有一部分胖子可能是由於體內產生的五一羥色胺過少而食欲大增所致。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發福”,目前仍眾說紛紜,還沒有一個完美的解釋。
4.血液與傳染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刻警惕傳染病。因為傳染病不僅能使某個人染上疾病,而且還能在人群中傳播,從而使更多的人患上這樣的疾病。這也是傳染病與其他疾病的不同之處。傳染病具有病原體感染過程,引起傳染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和細菌。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毒有數百種,可使感染者發生諸如感冒、肺炎、麻疹、水痘、天花、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致病的細菌也有相當多的種類,例如白喉杆菌、結核杆菌、傷寒杆菌、腦膜炎球菌等,這些細菌可使感染者發生相應的疾病。不管哪種病原體對機體的感染、致病及傳播,都與血液有著密切關係。
傳染病的病原體雖然很多,但就大多數病毒和細菌對機體的感染及由此導致機體發病的機理來說,卻有很多相同之處。病毒和細菌統稱為病菌,它們可經皮膚、呼吸道、生殖道、泌尿道等臨接外部環境的各種門戶入侵人體,入侵後遇有易感染細胞便造成感染。至於病菌經過哪種門戶入侵身體,入侵後定居在身體的什麼地方生長繁殖,往往有各自特定的部位和特定的易感染細胞。例如,流感病毒是隨空氣被吸入呼吸係統後,在呼吸道上皮細胞內進行繁殖而不感染其他器官;傷寒杆菌經口腔進入腸道後在腸道的淋巴組織內生長繁殖;白喉杆菌主要在上呼吸道繁殖;肝炎病毒主要侵犯肝髒細胞;乙腦病毒常侵犯腦組織;免疫缺陷病毒則侵犯血液中的淋巴細胞等。
病菌入侵體內後,在某個局部生長繁殖後就形成了病原,能夠向臨近組織直接擴散,但發病較晚。重要的是,病菌幾乎毫無例外地先侵入結締組織,並且鑽進淋巴管到達局部淋巴結,然後再循淋巴導管進入血液循環。如果是以昆蟲為媒介的病菌,還可通過昆蟲的叮咬,穿破皮膚直接將病菌送入血液中。
病菌進入人體後,首先遇到的是非特異性免疫係統對它們的抵禦,這一係統主要由血液中逸出的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構成。繼而是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共同發揮的特異性免疫功能對病菌做進一步清除。如果機體具有高度免疫力,或侵入的病菌致病力弱,或病菌數量不足,或侵入部位不適合病菌繁殖,則病菌迅速被機體的免疫係統消滅而不發生感染。當機體免疫力較弱,或侵入的病菌數量較多、毒力較強時,機體便會受到感染,同時使組織細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並出現明顯臨床症狀。由此可見,病菌能否對機體感染和致病,首先由機體的免疫力與病菌毒力的較量所決定,其中血液的免疫功能,特別是白細胞的免疫功能強弱占有重要地位。
就某些病毒來說,病毒進入機體後,先在靶細胞外的組織細胞內繁殖增生,待繁殖到一定數量時,病毒脫離該處細胞進入血液,並隨著血流擴散到特定部位的組織細胞內,在那裏大量繁殖增生後再次進入血液。最後,龐大數量的病毒隨著血流擴散至靶細胞,致使靶細胞感染而致病。病毒在細胞內增殖過程中,病毒的核酸可嵌入靶細胞的染色體中,使宿主數代靶細胞功能損害和壞死。現已發現,宿主組織細胞中的巨噬細胞能阻止病毒的感染,同時又發現機體受病素感染後,能刺激白細胞產生一種叫幹擾素的糖蛋白,這種糖蛋白可以限製病毒的擴展。血液細胞免疫在控製病毒傳播、致病方麵,有很重要的作用。
機體受病毒感染後,體液免疫的抗體分子因不能進入細胞內而使它的作用受到限製,這時主要依賴細胞免疫發揮作用,涉及的免疫細胞有T細胞中的細胞毒T細胞和遲發型變態反應T細胞、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等。
現有資料表明,人類傳染病的75%是曲病毒引起的。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C)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估計乙型肝炎患者及無症狀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達12億人,其中1億人在我國,主要的傳染源是乙型肝炎患者或無症狀乙肝表麵抗原攜帶者。它的主要傳播途徑有二:一是通過輸血或應用血液製品傳播;二是母親通過子宮胎盤對胎兒傳播。因為乙型肝炎病毒在血液中大量存在,而人又極易感染,因此隻需極少量被乙型肝炎病毒汙染過的血進入人體即可傳染。此外,乙型肝炎也可通過被汙染的注射器、醫療器械以及日用品等傳染。
若就細菌來說,細菌及其毒性產物可經血液向全身傳播,從而引起全身性感染症狀。如白喉杆菌和破傷風菌產生的外毒素進入血液而細菌不進入血液所引起的毒血症;有的細菌由局部組織侵入血液但不在血液中生長繁殖,隻是短暫地通過血循環到達體內適宜部位後再進行繁殖而造成菌血症,如傷寒的早期有菌血症期;還有的細菌如鼠疫杆菌侵入血液後在其中大量繁殖,並通過血液傳播到其他組織和器官,從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狀的敗血症;更嚴重的是化膿性細菌進入血液後在其中大量繁殖,並通過血液傳播到機體其他組織或器官,產生新的化膿性病變轉而引起妁膿毒血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膿毒血症可導致肝膿腫,皮下膿腫和腎膿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