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陰曆
最早的曆法是根據月相變化製定的。月亮的朔望盈虧是一種極明顯而準確的時間周期。人們很早就知道了月亮的圓缺變化的規律性。
地球在不停地自轉的同時,也繞太陽公轉,地球和月亮是一個天體係統——地月係。月亮繞地球公轉,同時也在自轉。月亮繞地球公轉的軌道也是橢圓形軌道,這個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叫白道。白道麵和黃道麵相交的夾角是5°09′。月亮也有自轉,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相同。
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273217天,這叫一個恒星月,是月亮公轉的真正的周期,也就是月亮兩次通過地球和一恒星連線之間的時間之隔。
可是,月亮不僅繞地球運行,而且伴隨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從這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或者由這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周期為295306天,這叫一個朔望月。這個周期比恒星月要長一些。
大約5000多年前,居住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撒瑪利亞人,根據月亮的運轉,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曆法。他們將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這種利用月亮圓缺來計算日期的方法,叫做“陰曆”、“太陰曆”。
可是,這種“陰曆”有很大的誤差,不能跟月亮的運行同步。後來,巴比倫人把撒瑪利亞曆修改為每月29天和每月30天相互交替,使月份和月亮運行時間相吻合。巴比倫天文學家更發現每隔19年,太陽和月亮的運轉便出現相同的“相位關係”,即19年中最多加7個閏月(每月30天),使曆法保持同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同步。
世界上用過陰曆的國家很多,現在大多改用公曆了。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至今還在使用太陰曆。它又叫伊斯蘭曆、希吉米曆、回曆。
回曆的太陰年長度為354天,可是同12個朔望月實際長度354367日相差8小時48分36秒,如果聽其發展,3年後,它的新年將不再是“新月”了。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回曆在30個太陰年中,安排了11個355日的閏年,並且把閏年的12月由小月改為大月。
回曆的太陰月,大體上同中國舊曆相同。但是,我國舊曆以日月合朔定每月初一,而回曆的曆月以月初見定每月初一,這種現象出現在我國舊曆的每月初二或初三。因此,回曆的初一,相當於我國舊曆的初二或初三。
陰曆的優點是:日期與月相相符,從新月、上弦月、凸月到滿月,再從滿月到凹月、下弦月、殘月到朔,看看月亮的盈虧,就可知道日期了。海洋潮漲潮退,人們知道了陰曆的這一天的日期,就可以推算出潮汐來去的時間,發生在正午和子夜,以後潮水一天比一天小,潮漲的時間每隔一天要移後40多分鍾。這有利於沿海居民從事航海、漁業、防汛等工作。
陰曆的缺點是它偏愛了月亮,卻忽視了太陽,於是同季節變化不能相對應。回曆的平均太陰年是354366日,比回歸年短108756日,大約每32個陽曆年期間,回曆要多出一個陰曆年。因此,伊斯蘭教規定的節日如古爾邦節等,常常在公曆的不同月份,不同季節舉行。
這樣的“太陰年”,隻適用於宗教、民族活動中,卻沒法滿足農業生產的要求。因此,在太陰年以外,人們也用上了太陽曆。
別具風采的陰陽曆——中國的農曆
七天為周期的循環記日製,今天已經十分普遍:學校的教育計劃是按星期安排的,工礦企業的輪休也以星期為序交叉,有些西方國家甚至連工資、房租、稅收都常以星期為單位,它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可能有人會問,陰曆偏愛月亮,丟了太陽,使日子與季節脫節,但陽曆又隻管太陽,不顧月亮,月份變得沒有意義,能否想辦法來個“兩全其美”,使得一種曆既照顧到季節的關係,又能使月初總在朔日呢?
這種能統籌兼顧的曆當然既不是陰曆,又不是陽曆,科學家們稱之為“陰陽曆”。我國曆代所使用的農曆,就是這種陰陽曆的最好代表之一。農曆又稱夏曆、中曆、舊曆。我國民間一直不恰當地稱它為“陰曆”,這很容易與“太陰曆”的簡稱“陰曆”相混淆。實際上兩者有原則上的不同。我國的農曆與季節大體相符,可以很好地指導農業生產。
農曆既要觀測太陽,又要觀測月亮,使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它的基礎是朔望月,一年的長度有較大的變化:一般的平年包括12個月,長353到355天,閏年則包含13個月(多一個閏月),可長達383或384日。這樣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它的正月~三月為春季,四月~六月為夏季,七月~九月為秋季,十月~十二月為冬季。
農曆中的月大致就是朔望月的長度,所以小月為29日,大月為30天。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新月(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並不固定,需要通過觀測及推算來確定,因此連續兩個月為大月或小月是常有的事,有時甚至出現連續三四個月為大月的現象。例如公曆的1981—1982年,即辛酉年十一月、十二月和壬戌年一月,接連三個月均是30天的大月,1982年-1983年還出現了四個大月相連的罕見特例。這是因為朔望月的長度比295日還長一些,積累多了就會出現這種看來不合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