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農曆能指導農業生產,必須使月份與季節相符,所以早在公元前3世紀秦朝的“顓項曆”中,就已提出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這比西方至少早了160年。這樣加進閏月後的平均曆年正好是3652502天,與儒略曆的值大致相同,但比它早了兩個世紀。
正因為有了閏月的關係,使農曆的年首正月初一(春節),總是固定在冬季,最早為1月23日(如1993年、2012年),最遲不超過2月20日(如1985年、2004年)。決不會像伊斯蘭的回曆那樣,有時在冬天過年,有時卻在夏天迎接新年。
曆法研究在我國古代天文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國曆法由來已久,足以與埃及、巴比倫媲美,而研究之精細,在世界上可居榜首。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曆史上提出過的曆法有100多種,有較大影響的也有94種之多,它們都各有特色,在一定的時間內相當準確地反映了月球、地球、太陽運動的規律。例如在西漢初期實施“太初曆”時,我國天文學家已經知道了朔望月與恒星月的區別,規定了閏月添加的原則,並且還把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這五顆行星的會合周期測算了出來。
又如南北朝時期,我國天文學家、數學家祖衝之從觀測中發現了更合理的設閏法——每391農曆年中設144個閏月。這樣,相當於一年的長度為3652428天,與正確的回歸年隻差25秒鍾。而他所編的《大明曆》,一月的平均長度為2953059天,與朔望月長僅差1秒鍾!
到1281年時,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利用他自製的、當時堪稱世界一流的儀器,通過長時間的觀測,編製了新的《授時曆》。授時曆中的月長是29530593日,與準確值隻有037秒的差別。一年的長度為3652425天,與今日通用的公曆完全一樣!但比格裏曆早了360年。
遺憾的是我國農曆過於複雜,一般人難以記憶,也不易與世界進行合作交流。因此,辛亥革命後,我國也開始逐漸使用格裏曆(同時又保留著農曆)。現在人們一般也隻記得公曆的日子,而農曆則非得查日曆才知曉。
具有重要意義的二十四節氣
24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特殊創造,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天氣冷暖、降水狀況、物候征兆等自然現象。
幾千年來,節氣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
有些節氣還有著動人的故事。例如清明節就與晉文公重耳有關。晉文公幼年時曆盡了艱難,為逃避後母的殘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幾度陷入絕境。有一次絕糧時,有個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曾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塊肉來讓重耳充饑,從而渡過了難關。可後來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在分賞有功之臣時,卻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遺忘了!
介子推對於不公正的待遇並不論爭,而是不聲不響地領著老母親離開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內的綿上山中隱居起來。不久,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卻不知他的蹤影。他大為懊喪,連聲歎道:“此乃寡人之過也。”經過幾個月的查訪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於是晉文公親自跑到了綿上山。
然而綿上山山高林密,晉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無頭緒。介子推始終不肯出山。正在晉文公為難之際,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如果主公放火燒山,一向孝順母親的介子推一定會為母親安全而出山來……於是,一場大火遍山燒起,三天三夜也不見母子倆出來。
後來才發現母子倆抱成一團,已被燒死於一棵大柳樹下!
晉文公後悔不迭,悲哀萬分。為了紀念這位有功之臣,他把綿上山改名為“介山”,並下令一個月內(後改為三天)不得舉火為炊,所有人都隻能吃冷的食品。所以,又稱舉火那天(農曆三月初五)為“寒食節”,後來逐漸演變為清明節,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直到今天,清明節仍是我國人民祭祖掃墓、懷念先輩的重要傳統節日。
有首節氣歌,概括了24節氣的名稱和日期,便於人們記憶: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是四季之首,《公羊傳》:“春者何,歲之始也。”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是見,春是蠢動,是萬物開始有生氣的意思。立,也是建始的意思。
春風吹拂,雨水逐漸增多。“春雨貴如油”,春始風木,然生木者必水,雨水有利於農業生產。
地球在軌道上的四個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