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天體運行的周期(4)(1 / 3)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蟄居地下的蛇蟲百腳。我國大部分地區正進入春耕繁忙季節。

春分,“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是明潔的意思。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發,改變了不久前冬季寒冷枯草的景象,而江南各地正是春季作物播種、出苗的季節。

春去夏來,“夏,假也,寬解萬物,健生長也”。說明氣溫升高,促使萬物生長發育。

立夏,夏意盎然,南國已是一派初夏風光,而北方也漫天柳絮送春去,江南一帶櫻桃、枇杷、梅子應市,正是“立夏三朝遍地鋤”。

小滿,“物長至鋤,皆盈滿也”。麥子等結出累累豐滿的果實,這時候我國北方夏熱作物籽粒漸熟,南方開始了夏收夏種季。

芒種,正是種植有芒之穀的時候,麥子、油菜成熟,開始收割,接著又要忙著播種插秧,農事繁忙。

夏至,至是極的意思,是太陽光直斜到北部的終極,白晝最長,黑夜最短。這時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害滋長蔓延,需要加強田間管理,正是“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

小暑,“暑,熱也”。小暑,天氣雖熱,卻還沒到極點。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炎熱季節,農業正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

大暑,“乃熱之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熱在三伏”,三伏是指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段時間。大暑正值中伏前後,這時往往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溫作物水稻、玉米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夏盡秋來,古書說:“秋,成也,萬物成就也。”春天播種的作物,快要收獲了。

立秋,時令進入秋季,氣溫開始下降,人們經過辛苦的春種夏耘,豐收在望了。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也忙於移栽和管理。

處暑,“處”字是休止的意思,這時候暑熱逐漸隱退或休止,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作物開始由綠逐漸變黃。

白露,天氣開始轉涼,低空的水氣在草地上凝結成亮晶晶的露珠。

秋分,“陰陽適中,當秋之半也”,又是晝夜相等的時候了,呈現出一片金秋景象。

寒露,露白而後寒,天氣變得更涼,露水也更冷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涼爽,進行秋收秋種。

霜降,“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前後,黃河流域開始初霜,南方地區忙秋收、秋種。

冬天來了,冬是四季之末。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時令進入冬季,天氣更冷,黃河流域以北地區開始結冰,昆蟲蟄伏地下。各地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小雪,“氣寒而將雪矣”,這時候,天空開始飄雪,樹木凋零,景物蕭索。

大雪,雨雪紛飛,大地銀裝素裹。大者盛也,到此雪更甚矣。“瑞雪兆豐年。”

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數九嚴寒”,九九是由冬至這天起算,每“九”為9天,從“一九”到“九九”,共81天。

小寒,天氣驟冷,還沒冷到極點。小寒正值三九天,冷在“三九”。

這時候常有低溫天氣出現。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冷到極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大寒,天氣更冷,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的最冷時期。

有趣的幹支與生肖我國古代曆法有個創造,以10天幹12地支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

什麼是幹支?幹支是樹幹和樹枝的意思,是古人用來表示次序的符號,是天幹和地支的合稱。

“天幹”有10個數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數序: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曾被廣泛地應用。例如,12地支用來計時,將一日分為12辰,一辰等於2小時,子時(晚上11時到第二天1時整),1時到3時為醜時等等。古人還根據動物出沒活動時間規律,把12種代表動物同12時辰相配。

相傳在黃帝時代,中國人民就創造了幹支紀日法。有曆史記載的這種記日方法已有2600多年曆史了,而且從來未中斷過。這是世界上最長的一種係統紀日法。例如1988年元旦是乙卯日,以後每隔60天後(3月1日、4月30日、6月29日、8月29日……)都是乙卯日;1月2日是丙辰日,以後每隔60天(3月2日、5月1日、6月30日……)都是丙辰日。同樣道理,知道1987年元旦為庚戌日,也可向前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