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幹支紀時、紀日、紀月已很少用了,可是,我國的曆書為照顧民間的習俗,還用幹支來紀年。
天幹、地支相互搭配,可以組成60幹支(也叫60花甲子),古人常以此來紀年、紀月、紀日。幹支更多的是用來紀年。60幹支中,如甲子、乙醜、丙寅、丁卯……甲和子分別位於幹、支的首位,從甲子一直到癸亥,正好60年一個循環,為1個花甲子。成語“年逾花甲”說的就是年齡超越了60歲。
一個甲子終了以後,另一個甲子又開始循環。有首古詩說,“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史書上說的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等,這些都是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用12種動物來做標記,同它相對應,那就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由紀年借用為人的生肖,即12生肖,也叫12屬相,如子年生的人肖鼠,醜年生的人肖牛等等。
除龍帶有神話色彩外,其他動物都同人類關係密切,為人們所熟悉了的。它們那種生動的形象便於人們記憶和推算歲月。記住幹支年比較難,記住鼠年、牛年,就不易忘記。
地支與生肖對應圖
西方月份名稱裏的故事除夕之夜,鍾聲敲響12下,12月結束了,1月剛剛開始,鞭炮聲聲,人們辭舊迎新。公曆一年有12個月,12個月的英文名稱的來曆,反映了許多有趣的事。
1月(Januey),這英文名是由拉丁語Januarrus演變而來的,是為了紀念羅馬人崇拜的守護神雅努斯(Janus)。據說,雅努斯天生有兩副臉孔,前麵的一副展望未來,腦後的臉孔回顧過去。這倒是很確切的,帶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2月(February),是由拉丁語Februarius演變而來的,羅馬有個節日叫菲勃盧姆節(Februum),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常常想起自己在過去一年裏的罪過,為此而懺悔,祈禱將來,使自己的“靈魂”變得潔淨。
另一說,古羅馬在2月中旬要舉行宗教儀式,來“醫治”那些不育的女子,因為當時人口增長率很低。在台伯河畔的岸洞裏舉行,選兩個青年擔主角,把祭獻的山羊殺死後,割下山羊皮交給他倆。他們手執這種叫Februa的皮鞭,在村裏奔跑,碰到不育的女子就抽打,這樣可“醫治”不育症。據說生育的女神Juno又叫Ahruaria。
3月(March),是拉丁語Marfius轉變而來的,這是原來曆法的1月,是為了對戰神瑪爾斯(Mars)表示崇敬,凱撒改革後,把它變為3月。
4月(April),是由拉丁語ApriliS演變而來的,古代4月的羅馬是鮮花初放的季節,拉丁語這一詞的意思是“開花”,也是“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意思。
5月(May),這是一個百鳥齊鳴,鮮花怒放的季節,可是西方人迷信在5月結婚不吉利,這可能是這月有貞潔女神BomaDea節和鬼節的緣故。May來源於羅馬神話中的女神Maia,她是司春天和生命的神,是神話中的信使Hermes的母親。
6月(June),羅馬神話中的女神裘諾(Juno),是眾女神之王,羅馬人非常崇拜和信任她,就稱6月為裘諾之月。
7月(July),羅馬統治者儒略·凱撒在改曆中塞進自己的“私貨”:
把7月的名字改為“儒略”,因為他是在那個月誕生的。另一說法,凱撒死後不久,元老院議員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Julius)命名他出生的那個月——7月。英語的名稱是由此演變而成的。
8月(August),羅馬的另一個統治者奧古斯都(Augustus)是凱撒的義子,他為了表示同凱撒同樣的尊嚴,將自己的名字加在8月上,並把原來的小月的8月改為大月,這樣,奧古斯都就和儒略·凱撒平起平坐了。
9月(September),最早的羅馬曆法中,共10個月,7、89、10月都按次序命名,拉丁語第7叫septem,第8叫octo,第9叫norem,第10叫decem,凱撒改曆時,把它們依次移後了2個月,使7月變成了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