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春分的中點是春季的開始,稱為“立春”。其他各季,依此類推。
研究曆法的意義
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早在古代人們就渴望了解並掌握晝夜、月相和季節的變化規律,以及更長的時間計量方法。世界各文明古國很早就開始根據天象觀測製定曆法。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日有恒星日、真太陽日和平太陽日之分,月有恒星月和朔望月之分,年有恒星年和回歸年之分。
曆法中,我們應該選擇哪種年、月、日作為標準呢?
古代人用真太陽日作為“日”的長度,但真太陽日忽長忽短,不適合作為計算時間的單位。恒星日雖然較均勻,但卻與人們的生活關係不大。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太陽的出沒、晝夜交替密切相關,如人們常說的“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正反映的是人類對太陽的依賴。而恒星日的開始卻不定,春分那天是從中午開始,而秋分那天卻從半夜開始。於是人們總結並設想出了一個平太陽日,這就是直到今天我們仍在使用的基本時間單位。雖然現在我們知道恒星月是月亮繞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但是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什麼聯係,自古以來能引起人們密切關注的是朔望月。月亮的圓缺盈虧不但顯著,而且與人類的夜間活動、與潮汐的變化等有著密切的關係,朔望月因此也就自然成為比日更長的計時單位。比月更長的計時單位,恐怕怎麼也不能忽略四季的周期變化。農作物的種、收等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與此對應的隻能是根據太陽得到的回歸年而非恒星年。由於曆法中所用的日、月、年都並不準確地等於真太陽日、朔望月、回歸年,我們就稱它們為“曆日”、“曆月”、“曆年”。
時間的標準長度單位已經確定,隻需進一步精確即可。但編製曆法仍然困難重重:如何使每一天不同於其他任何日期,以便記錄各種事件發生的順序;如何根據曆法預告寒暑的來臨、月相的變化……這裏最困難的恐怕是規定1年中的月數、1月中的日數,因為日、月、年之間沒有最大公約數,1回歸年為3652422平太陽日,1朔望月為295306平太陽日。如何使編出的曆法中年的長度等於回歸年,月的長度等於朔望月,而且使用方便、容易記憶……這些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同時滿足的,但如果處理不當,長期積累下去勢必破壞月份與季節、日期與月相的一致性。今年2月可能瑞雪紛飛,過多少年後就可能成了梅雨綿綿;今年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過一段時間後可能八月初一月就圓了……使用這種寒暑倒置、朔望失常的曆法,對我們的生活極為不便。所以,怎樣根據日、月、年之間的實際關係,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安排,使日序的進行既能符合自然現象的節拍,又能適應人類的生活規律,並盡,可能地工整、簡便、易記、易用,的確是門學問。
今天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與曆史上各國的舊曆相比,無疑是當前處於先進地位的曆法。但公曆也仍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每月的日數不一,閏日過多(每4年便有一閏,400年中,閏日多達97個),這對推算過去、將來的日期均有不便。近百年來,世界上曾有許多科學家在探求改曆的方法,1910年還在倫敦召開過“世界改曆會議”。至今所見改曆方案已達百多種,但仍未見一部公認最科學、最實用的新曆。改曆之所以如此困難,是因為日曆受著天象運行的嚴格約束。現在新測算出的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19879平太陽日,雖然這小數點後的尾數已經難倒了眾多科學家,但也許又一個更容易推算、記憶,用上萬餘年也不會出現天象錯步的新曆方案正在悄然形成之中。
天文與曆法直立的竿子與日曆
在乎地上垂直插好一根竿子,請你猜猜看它是用來做什麼的?當然,可以用它拴繩子曬衣服,也可以掛黑板寫通知。但是,我們卻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用處,就是用它來測影子!
測影子是怎麼一回事,一說就明白。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每當晴天中午的時候,各種物體都有一個向正北投下的陰影。當然這對於竿子也不例外,它也有一條清晰的影子留在地麵上。如果這根竿子長年不動,你又經常在中午時候去看影子,那麼你一定會發現,竿影的長度一年四季總在變化:夏天很短;冬天很長。如果觀察得更仔細些,你還會發現,夏天總有一天竿影最短,而冬天總有一天竿影最長。這兩天,我們祖先早給它們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日至”。關於日至的記載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到了春秋時期,用這種測影方法決定“日至”已經很普遍了。那時的一本名叫《周禮》的古書中說:“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這裏所說的“土圭”,就是用玉刻成的一把尺子,把它放在地平麵上可以量出竿影的長短。這裏的“景”就是現在的“影”字。這段文字的大意是:用土圭來量測中午時的日影,可以定出大地的中心。暑天日影短而日在南,寒天日影長而日在北。這樣古時又把日至分為兩個:一個叫日南至或夏至;一個叫日北至或冬至。但是,夏至和冬至究竟發生在哪一天呢?另一本反映春秋時代的古書《周髀算經》上說得很明白:“周髀長八尺,夏至日晷一尺六寸,……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這裏的“周髀”,就是前麵說的竿子或柱子;“晷”就是日影。這個柱子立在河南省登封縣境內,至今仍有它的遺跡。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立一個8尺長的竿子,如果有一天中午的竿影長1尺6寸,則這一天就是夏至;若影長是1丈3尺5寸,則這一天就是冬至。就是用了這個簡單而科學的方法,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了“年”的長度——從夏至到夏至或從冬至到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