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載我國上古時代曆史的《尚書》中有一句話:“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這說明在上古時一年的長度就定為366天了。後來到《周髀算經》時,又有了新的認識。書中一段記載說:“於是三百六十五日,南極影長,明日反短,以歲終日影反長,故知之,三百六十五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故知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歲終也。
”這是說,用周髀測影法決定1年的長度,在連續4年的觀測中,有3年的年長為365天,而有1年的年長為366天。因此平均起來,年的長度為365又四分之一天。
這個數字在曆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們在以後的介紹中要經常提到它。
“年”的概念的建立使人類在計時方麵躍進了決定性的一步,在“月”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更長的計時單位“年”。至此,製曆的基本要素——年、月、日——都已齊備,各種曆法也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發展起來,日臻精密。
隨著時代的進步,原始的土圭被代之以更精美更科學的天文測量儀器——“圭表”。這種儀器由兩部分組成:一個垂直的銅柱或石柱,叫做“表”;另一個平放的銅尺或石尺,叫做“圭”。把圭尺置於南北方向上,圭尺南端裝上垂直的表,就可以用它借測影法定出一年四季和節氣的發生時刻。秦漢以來,我國曆代都製作過這種圭表。至今保存下來的尚有兩架:一架是明代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製造的,現存放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另一架是在江蘇出土的東漢時期的小銅圭表,表和圭以軸相連,用時把表豎起,不用時放平,全長隻有345厘米,攜帶很方便,是一件很珍貴的古代文物。
假想的天球
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年、月、日的本質是什麼?對古人已觀測到的天象又如何解釋?
在晴朗的夜晚,當我們仰望那布滿星辰的夜空時,總會感到似乎有一個巨大的半球罩在我們的頭上。而當你較仔細地觀察星空的變化時,你會發現整個星空像繞著一根無形的軸在無聲地轉動著。長期的觀察和實踐使人們產生,一個概念,即以觀測者為球心,以非常長的半徑做個球,那麼觀測者所看到的星空變化等情況就都能得到較好的解釋。這個假想的球就叫做天球。恒星都固定在天球的球麵上,隨天球從東向西轉,這就說明了星辰的東升西落。但是也有的星看起來整夜都不轉動,如北極星,這是因為它正好位於天球的北極點上,天球的旋轉軸正好穿過它。這樣有了天球的概念,就方便多了。其實現在我們知道,這個假想的天球的轉動不過是地球自轉的反映罷了。地球每天繞著地軸由西向東轉動。相對來說,如果觀測者以為自己不動,那就必然看到地球周圍的星辰相反地由東向西轉動,因而也就產生了天球由東向西轉動的概念。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容易明白,天球的轉動軸實質上就是地球自轉軸的延伸,而天球的赤道也就是地球赤道麵和天球麵相交的一個大圓。
天球與真太陽日
現在,我們看看對於某個地點的觀測者天球周日旋轉的情況。把通過某地點的垂線向上下兩方無延長,它與天兩點。其中有一點叫做天頂點,另一點叫做天底點。把通過某個地點的地平麵無限延長,與天球相交成一個大圓,這個大圓就叫做真地平。通過的大圓又和真地平相交。這個大圓叫做天子午圈;這個點叫做南點,另一個點叫做北點。天赤道圈和真地平也交於兩點。一點叫做東點,另一點叫做西點。現在我們可以明白,如果點的觀測者認為自己不動,那就意味著天頂點,真地平和東、西、南、北四點都不動。這時,討論天球的旋轉,就意味著天球繞軸由東向西相對於這些不動點、圈做旋轉。假設有一個星正好位於天赤道上,那麼由於天球周日旋轉,它將在東點升出地麵,然後逐漸升高。當它通過天子午圈時高度最大,這在天文學上叫做上中天。上中天後,它逐漸西落,直到西點處沒人地麵。如果另一星不在赤道上,則它周日運動的路徑是小圓。雖然也是東升西落,但它的出升不在東點,而在另一點;降落也不在西點而在另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