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人類曆史的時間表——曆法沒有曆法的時代(3)(1 / 3)

和日曆有關的是太陽的周日運動。太陽上中天時就是正午。太陽連續兩次上中天的時間間隔,在天文學上叫做真太陽日,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一天。在我國古代,又把一天分成100刻,以便於更精確地計量時間。那時有一種測量真太陽時的儀器,叫做日晷,是用太陽影子的方位來決定時刻的。這種儀器現在在北京中國曆史博物館內還珍藏著一個。據初步考證,那是西漢初年的遺物,距今已經有20000多年了。

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和回歸年

仔細觀察太陽的視運動情況,古代勞動人民早就發現每天正午太陽在地麵上的高度在變化,通過圭表測影能很精確地把這種變化測量出萊。這在前麵已經介紹過了。另外一個引起人們注意的現象是:“如果每天晚上同一時刻去觀察南方子午圈附近的星宿,過了一兩個月以後會容易發現,原在南方的星宿已經移到西方天空,而在東方的星宿也移到南方了。”隨著星空的變化,季節也在明顯地變化著,這說明這兩者間有著密切的聯係,有著共同的起因。

把這兩種現象聯係起來分析,人們發現太陽除了有每天東升西落的周日視運動外,它還有一種在恒星背景上的運動。經過一定時間,它在眾星中繞行一圈又回到原來起始的位置。

反映在天球上,太陽的這種運動是在天球上畫了一個大圓,這個大圓叫做黃道。黃道和赤道相交兩點。一點叫做春分點,另一點叫做秋分點。這兩點間的中點叫做夏至點,叫做冬至點。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就叫做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如果以夏至點為起算點,本陽繞黃道一圈又回到了點的時間間隔就稱為回歸年。據現代天文測量,一個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

太陽在黃道上運動,每年在公曆3月21日左右通過冬至點由天球南半球到北半球,此時地球上晝夜相等,即春分。在6月22日左右,太陽到達夏至點,此時地球上北半球中午的太陽高度最大,白晝最長,也就是圭表日影最短的日子。在9月23日左右,太陽通過夏至點,由天球北半球進入南半球,晝夜再次相等,即秋分。在12月22日左右,太陽到達冬至點。

其實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不過是地球周年運動的反映而已。地球圍繞太陽作公轉運動,一個回歸年繞行一圈。地球軌道麵向外擴展和天球相交的大圓就是黃道。由天文學知道,黃道麵和赤道麵的夾角是23度27分。此時地球北半球中午的太陽高度最低,白晝最短,也就是圭表日影最長的日子。這樣,隨著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不同,地球上的季節也由春到夏,以至秋冬。如此寒來暑往,循環不已。

地球上觀測者所看到的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正是地球在相反的方向上作運動的結果。

例如,地球在軌道上某一點時,相對應地太陽的視位置在黃道上的某一點;而當地球運動到另一點時,太陽的視位置移動到另一點。

地球並不是一個正圓球體,而是一個在赤道部分稍稍有些鼓起的扁球體。因此,太陽、月亮等對地球引力作用的結果,會使地球自轉軸(因而赤道麵)每年都有微小的變動,這種現象叫做歲差。由於歲差,春分點的位置每年也有微小的移動,所以歲差對計算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電有微小的影響。我國晉代天文家虞喜首先發現了這個現象,為提高我國曆法的精度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是把冬至作為一年的起算點。可見隻有準確地測定出冬至的時刻,才可能準確地預報季節的更替和循環。因此測定準確的冬至時刻,是我國古代製曆家的重大課題。現有的史料表明,我國最早的冬至時刻的測定記錄,是在春秋時代的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和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此處讀者可能會說,連續兩次測定冬至時刻,不就得出回歸年長了嗎?我們說,說來容易做來難。這是因為,古人用圭表可以直接測得冬至日,因為冬至這一天正午表,影的長度,比一年中任伺一天正午表影的長度都要長(我國古代稱這一天為日南至)。但是每次太陽到達冬至的時刻並不一定正好是在正午。古人為了得到比較準確的冬至時刻,是采取連續測量若幹年冬至日正午的影長,一旦確定了兩個冬至時刻之後,再用這兩個冬至時刻之間的年數去除它的,總日數,就得到了一個回歸年的長度(日數)。

春秋末年(公元前5世紀),我國開始使用的《四分曆》,其回歸年長(我國古代稱為歲實)定為36514日,即36525日。也許有人會說,不是應該先測量朔望月的長度,然後將12個朔望月加起來,就是一個回歸年的長度嗎?我們說,否。因為那又回到純陰曆上去了。陰陽合曆的回歸年和朔望月長度的測定順序恰恰相反,它是先測定回歸年長,而後再去推求朔望月的長度。具體地說,朔望月長度的推算是這樣的,我國最遲在春秋時代就發現了19年7閏的規律。就是說,在19年中要設置7個閏月,使得曆法和季節變化相協調。如此說來,《四分曆》的朔望月長度是這樣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