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點月的數值在我國曆史上由祖衝之第一次得到。交點月就是月亮兩次過黃道和白道交點的時間,黃白交點對於發生日、月食極其重要,隻有當朔或望發生在交點附近才可能發生交食,所以月亮每隔多少時間通過交點一次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祖衝之得出是71777726377=2721223日,與今測值很接近,《大明曆》這項進步對於推算日、月食有重要的意義。
《大明曆》是我國曆史上重要的曆法之一,後代許多曆法在年、月長度上不如它精確。
它在祖衝之死後10年,即公元510年開始行用近80年。
優秀曆法——《大衍曆》
公元721年9月乙巳朔,太史局裏人來人往。大家雖然忙,但沒有什麼聲音,因為根據《麟德曆》的推算,這一天要發生日食,但不知是否如預推的那樣準確。大家在做著觀測前的準備工作:有的在較準漏刻,有的準備記錄簿,有的準備油盆……。預報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在油盆裏,耀眼的太陽隻顯現出一個光亮的圓輪,日食情況可以清楚地看到。實際觀測的結果表明,預報同實際有較大的差別。這說明《麟德曆》已同實際有了較大的偏差。觀測報告送到了皇帝那裏,唐玄宗下令:命一行(張遂)製定新曆,以代替不準確的舊曆。一行辛苦工作了6年,新曆製成,他也與世長辭了。他製定的就是《大衍曆》。唐玄宗命張說和陳玄景等人把他的遺稿收集整理,寫成《大衍曆術》和《大衍曆議》兩部分,今載在新舊唐書的曆誌裏。
《大衍曆》是我國曆法上優秀的曆法之一,內容分?個方麵,既繼承了前代曆法的成績,又為後代各曆所依照。計有:推算朔望的方法;推算二十四節氣各日的中午影長及白天黑夜長短;推算太陽運動、月亮運動,七十二侯和六十四卦;推算日月交食,五大行星運動等內容。
大衍曆的基本數據是:
通法三千四十——即每天由3040分組成,全曆中每一數據都以此數為分母策實百一十一萬三百四十三——即1年的長度為11103433030=3652444,天揲法八萬九千七百七十三——即1朔望月的長度為897733040=2953059天乾實百一十一萬三百七十九太——即一周天度數為1110379343040=365779343040歲差三十六太——為36343040度,約82年半差1度轉終日二十七餘千六百八十五秒七十九——即一近點月為27168579803040=2755460天交終日二十七餘六百四十五秒千三百二十二——即交點月為27168513221000030432721221天五大行星的會合周期為:
水星一百一十五日餘二千六百七十九秒七十二,即1152679721003040=115881天金星五百八十三日餘二千七百一十一秒十二,即5832679121003040=583892天火星七百七十九日餘二千八百四十三秒八十六,即7792843861003040=770935天木星三百九十八日餘二千六百五十九秒六,即398265961003040=398875天土星三百七十八日餘二百七十九秒九十八,即378279981003040=378921天根據這些基本數據,再按照一定的法則就可以安排年的日曆,推算交食和五星出沒。中國古代曆法中這些本數據所用的名稱很古怪,這給我們研究古曆中的計算法帶來了麻煩,但弄清了這些名字的天文含義,其中計方法是不難的。現在有些同誌稱古代曆法著作為“天書”主要是因為弄不清這些古怪名字的意思而難於理解。
《十二氣曆》和《天曆》
古代的100多種曆法中,絕大多數是陰陽合曆,即太陽的視運動周期為年的單位,以月亮圓缺周期為月的位。由於兩者沒有整數倍數,所以要采用一定的調整措施這是陰陽合曆不可避免的問題。但曆史上有兩種曆法是純陽曆設計,避開了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是沈括提出的《十二氣曆》,一個是太平天國頒行的《天曆》。著名的科學家沈括晚年在風景宜人的夢溪園裏,記錄他自己一生中對各種問題進行研究的心得和收獲,寫成著名的《夢溪筆談》。書中提出了我國曆史上第1個陽曆方案:每年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間。二十四節氣分成兩組,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稱為節氣,置於每月的開頭;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稱為中氣,置於月中。這樣每年的日期和節氣都固定不變,也不用設置閏月,推算很簡便。沈括的陽曆方案在曆史上是無先例的,他明知會遭到攻擊,但還是堅信以後總會使用這種設計的。
事情真如沈括所預言的,800年之後的太平天國起義軍頒布了《天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