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人類曆史的時間表——曆法沒有曆法的時代(7)(1 / 3)

《天曆》的基本結構,以366為1年,沒有閏月。單月31日,雙月30日,節氣為月首,中氣為月中。大月中氣從每月的十七日開始,小月從十六日開始。這樣除立春、清明、芒種、立秋、寒露、大雪6個節氣為16日外,其餘都為15日,所以非常簡明整齊,幾乎人人都能用它的推算方法來推算曆譜。《天曆》保留了古代的幹支紀年、記日、記月的方法,並且使用星期周法。它是以立春為歲首的。《天曆》1852年立春與清朝的《時憲曆》一致,大約就是以此年立春作為曆元。

《天曆》將回歸年取為366整,大概是為了從整齊完滿和推算方便著想的,但這個數值與真值相差較大,4年就差了3天。考慮到這一缺點,太平天國的一位領導人洪仁殲於1859年對天曆作了每40年一斡旋的修正。具體地說:每逢40的年份,改用每月28天;每個節氣都恒定為14天。經過這次改定以後,天曆的回歸年長度相當於世界上通用的《儒略曆》或我國古代的《四分曆》。

農曆的閏月

注意一下農曆每年所包含的月數,容易發現有的年是12個月,有的年是13個月。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在前麵曾經提到,我國的農曆是一種陰陽曆,同時把回歸年和朔望月的長度做為製曆的基本周期。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這兩者不能通約。如果規定12個朔望月構成1個農曆年,這個農曆年的長度就是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的長度少11天左右;如果規定13個朔望月構成一個農曆年,那麼295306×13=3838978日,又比回歸年多了18天多。顯而易見,按照這兩種規定製定曆法都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比如,按前者規定,某年春節在大雪紛飛的冬天,過了1個農曆年,下一個春節就要比前一個春節在季節上提前11天出現,這樣過了16個農曆年以後,春節就會提前到赤日炎炎的盛夏了。春節可以發生在一年的任何季節裏,這樣的曆法又有什麼可用的價值呢?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同時兼顧到太陽和月亮的運動,我們的祖先在辛勤的天文實踐基礎上,至遲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相當完滿地把我國的曆法建築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遠遠地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最前列。“十九年七閏法”,就是在19個農曆年中設12個平年,每1平年為12個朔望月;設7個閏年;每1閏年為13個朔望月。這就是說,19年中總共有12×19+7=235個朔望月,總共的日數為235×295306=69396910日。另一方麵,19個回歸年的總日數為3652422×19=69396018日。比較這兩個總日數,相差僅為0.0892日。這表明按照“十九年七閏法”可以把太陽和月亮的運動很好地協調起來,就能製定出精度相當高並與天象密切符合的陰陽曆。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農曆年有時是12個月,有時是13個月,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著嚴格的科學規律的。

古曆的“三正”之說

古曆的“三正”之說曆史悠久,其實就是曆法的歲首問題。歲首,顧名思義就是一年的開頭。現在大家都很明白,陽曆的歲首是元旦,農曆的歲首是春節,但在曆史上卻不是這樣的。在漫長的觀象授時時代,那時還沒有曆法,是按照物候的變遷和天體的運轉判斷新的一年的到來,談不上是從哪一天開始的。後來產生出曆法,東周統治者所頒行的曆書規定新的1年從子月開始,即現在農曆的十一月,包含冬至的那1個月,後代稱為周正;春秋時代的鄭國、宋國、齊國,它們的曆法歲首在醜月,即現在農曆的十二月,包含大寒的月分,傳說殷代曆法的歲首與此相同,故稱為殷正;而晉國、秦國以及春秋時代的小國,它們的曆法與今天農曆一致,以寅月為歲首,傳說夏朝的曆法歲首與此相同,這就是夏正。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有人把我們現在行用的農曆稱為夏曆。

周正、殷正、夏正的三正之說是表示不同歲首的幾種曆法。當然曆史上還有其他歲首的曆法,例如秦和漢初的曆法就是以亥月(現在農曆的十月)為歲首的。不同的歲首隻是一個習慣問題,各個民族也不一致,有的曾將一年的開始設在春分,有的在冬至,有的在潑水節(相當清明左右)。就是目前也還存在各種不同的歲首之說:例如學年的歲首目前統一在秋季的9月份左右,新生人學,舊生升級都在秋季;有的國家的財政年度的歲首放在7月1日,到下年6月30日結束,這是便於財政統計,這也是一種不同歲首的實例。

大月和小月的安排

月大30天,月小29天,可認為是古代曆日製度上最巧妙的安排之一。朔望月的長度不是整數天,大約是29天半,客觀存在使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各族人民互相獨立地做出了這樣巧妙的安排。

朔望月的周期由月亮的圓缺變化明顯地體現出來,它周而複始地變化著,圓了又缺,缺了又圓,以它的周期作為一月也有個從什麼狀態開始的問題。我國有的少數民族曾經以月圓至月圓作為1個月,以月圓作為1個月的開始。至今藏曆、傣曆還是先確定月望,規定日落時月亮正從東方地平線升起的那1天為十五日,由此再推定初一,這就是以月圓作為月首的遺留;漢族人民古代以月牙兒初見於西方的1天為一月的開始,西周初年稱這一天為“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