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人類曆史的時間表——曆法沒有曆法的時代(7)(2 / 3)

後來懂得了以間接方法推算日月合朔的時刻,就取那個時刻為1月的開始,稱為朔。這顯然前進了一大步,這個時代大約在西周末年。

日月合朔是看不到的,因為那時月亮以太陽照不到的半邊對著我們。我國古代以觀測太陽、月亮在恒星間的位置變化來推算日月合朔的時刻,以發生日食來檢驗這個時刻。當測得某一個合朔時刻之後,就以加上1個朔望月長度的方法推得下一個合朔時刻。逐次相推,可以確定各月初一的日子,用這種方法推算出來的月份大都是大小月相間的。由於一個朔望月比29天半還多一點,每隔17個月安排一個連大月,連續兩個月都是30天的大月,這種方法古代稱做平朔法。是取朔望月長度的平均值來推算的。

事實上,月亮公轉的軌道是橢圓而不是正圓,這就決定了它的運動速度是不等的,用以上方法推出的日月合朔時刻與實際有出入,所以日食有時出現在晦,有時出現在初二。月亮運動的不均勻性,在西漢末年就已經發現,所以劉向和東漢的賈逵、張衡等多次提出用九道術來推算,東漢末的劉洪,第一次在他的《乾象曆》中提出推算真朔的方法。他實測月亮在一個近點月內每日實際運行的數值,用一次內插法推算真朔發生的時刻,這就比平朔法推算的結果準確。推算合朔時刻要同時算出太陽月亮的位置,而實際上太陽的運動也是不均勻的,這一事實到南北朝的張子信才發現。隋朝的劉焯在推算日月合朔時第一次考慮到太陽運動的變化。從此各家曆法在推算日月合朔時,都同時考慮到日月運動的不均勻性。在推算中劉焯用了二次差的內插法。唐朝的一行用了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元朝的郭守敬用到三次差的不等間距內插法,所得結果越來越精確。考慮到日月運行不均勻性而推算合朔時刻的方法稱做定朔法。按照定朔法的安排,月份的大小就不老是大小月相間,這就是現在農曆上會出現連大月或連小月的原因。

二十四節氣

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人們都很熟悉,尤其是廣大農民許多人不僅能背誦,而且能靈活運用,有力地指導農業生產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和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發明、創造的,反過來它又服務於農民的耕耘、播種和收獲,因而推算並預報二十四節氣一直是我國農曆的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據古書記載,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很有把握地利用土圭(就是直立於地麵上的一根杆子)測量日影長短,確定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了。確定的根據是:一年中,中午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中午影子最長的一天為冬至;由夏至到冬至和由冬至到夏至的過渡中,土圭影子適中、晝夜平分的兩天為秋分和春分。到了距現在2100年左右的秦、漢之際,已經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沒有什麼變化。二十四節氣的順序名稱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漫長歲月的使用過程中,人們逐漸編排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節氣依賴太陽

大地啊,生靈的母,那廣袤闊寬的身軀,乃是萬物生息之所。

然而,可不要忘記;火紅熾烈的太陽,給予了永恒不竭的溫暖;連同沉靜的大地,也沐浴於太陽的恩波。

是的,太陽對於地球,乃至地球上的一切,都是頭等重要的。二十四節氣所反映的是地上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人們隻要查看一下目前處於什麼節氣,便可大概了解今後一段時期的氣候情況,這其中的原委也離不開太陽的主宰。

為什麼知道了所在的節氣,就能知道氣候的變化情況呢?原來某一個地區氣候寒暖的程度首先決定於太陽的照射方式。當太陽垂直或接近垂直照射時,地麵接受的光和熱就多,氣候就會熱;當太陽傾斜照射時,所受的光和熱就少,氣候就會冷。當夏天漸漸來到時,太陽的位置越來越高,地麵接受的熱量漸漸增多,放出的熱量也漸漸增多,到達夏至時接受的熱最多,但放出的熱還要再過1個月左右才到達最多,所以最熱的天氣不是出現在夏至,而是在夏至後1個月左右。怪不得二十四節氣的夏至後為小暑和大暑。暑者,熱也。類似的道理,最寒的時候不是冬至,而是冬至以後1個月左右,故為大寒。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知道了氣候變化與太陽位置有關,利用這個依賴關係,古人發明了圭表以觀察日影的變化來決定季節。《後漢書·律曆誌》裏記載了二十四節氣中每一節氣時八尺之表的影長,這是古人以日影長短定季節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