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人類曆史的時間表——曆法沒有曆法的時代(7)(3 / 3)

節氣由來已久

我國古代在發明用圭表定季節之前,早就利用昏旦中星、偕日出、偕日沒的恒星及北鬥鬥柄所指的方向來定季節。這些資料記載在我國早期的曆書《夏小正》和《月令》中。《月令》具體地記載著月初及月中所出現的星象和物候。每當什麼星象和物候出現,就知道到了什麼季節,也就知道該種什麼莊稼和幹什麼農活了。大約到了戰國中後期,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星象和物候知識,將1個回歸年日數等分為34個區間,給出了專有的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來曆。春秋時代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名稱,這可能是利用圭表實測冬、夏至影長所用的專有名稱。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記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的名稱。除春、秋分用日夜分和冬、夏至用長短日至外,其餘都與現代一致。八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它們之間大約相隔46日。《淮南子》已記有全部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與現代完全一致,這是二十四節氣全部名稱的最早記錄。從出土的文獻可以證明,西漢時已肯定用節氣注曆,所以那時已經發展到隻要觀看曆書就能掌握季節了。

農業生產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知道適時播種的重要。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很多季節與農時關係的經驗,編出許多掌握農時節令的歌訣,在勞動人民中間廣為流傳。一到某個季節,人們就能很熟悉地說出到了該幹什麼農活的時候了。二十四節氣和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特點編製的農時節令歌訣,大大幫助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公曆在我國雖然使用已經幾十年了,但現在二十四節氣在我國仍然十分流行,對農業生產還在起著有利的指導作用。

有人說,節氣是屬於陽曆的範疇,這是很對的。但它又是陰陽合曆所特有的產物。以太陽紀年,以月亮紀月,這就是我國古代所用的陰陽合曆的特點,它必須要設置閏月來調整季節的寒暖。由於有閏月,這就使得季節在月份中不十分固定,例如某種物候有時在丹初、出現,有時又在月末出現,二十四節氣就是為了精確地指示氣候的變化而創立的。它是一種純陽曆。古代世界上使用陰陽曆的國家很多,但隻有我國才創有二十四節氣,從這點可以證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達。

節氣名稱的含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人杜牧的詩句膾炙人口。既清且明的節氣為何又“雨紛紛”呢?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二十四節氣也發源於此。由於它有很重要的實用價值,所以很快便推廣到全國。但它所反映的主要是黃河流域的一般情況,其他地區當然也可參照使用。杜牧所描述的就是江南地區的紛紛春雨。

二十四個節氣的含義有屬於天文學方麵的,有氣象方麵的,也有物候和農作物方麵的,基本上反映了一年中的各種特征。

立春:表示冬天即將結束,春天開始了。

雨水:立春過後,天氣逐漸暖和,雨水開始多起來了。

驚蟄:雨水過去之後,逐漸將有春雷轟鳴,藏於地下冬眠的生物也就驚醒了,所以這個節氣叫驚蟄。

春分:春分這一天晝夜平分,正是春天的中期。

清明:春分以後,春光明媚,天氣晴朗,萬物滋生。

穀雨:雨水有比較顯著的增多,穀物茁壯生長。

立夏:表示夏天開始了。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豐滿起來了,但還不到開鐮收獲的時候。

芒種:麥子有芒了,夏收作物成熟,應該收割,大秋作物應趕快下種了。

夏至:古稱“日北至”,表示盛夏就要來臨。白天漸短了。

小暑:夏至以後天氣炎熱,稱為小暑。

大暑:比小暑節氣天氣更為炎熱,這是一年中的極熱季節,所以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之說。

立秋:表示秋天開始了。

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結束了,以後氣溫開始逐漸下降了。

白露:天氣漸漸涼起來了,空中的水氣在樹木、花草上可以結成露珠了,故稱白露。

秋分:白天黑夜等長,恰在秋天中期。

寒露:天氣更涼了,露水也很涼了。

霜降:開始有霜了。

立冬:冬天來臨了。

小雪、大雪:下雪季節開始,先是小雪,至大雪已成積雪。

冬至:古人稱“日南至”,表示寒冷的冬天到了。白天漸長了。

小寒、大寒: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節。

寒冬過去,又是春回大地。從節氣的含義可以知道,二十四節氣又可以分為四類,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