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類曆史的時間表——曆法沒有曆法的時代(9)(2 / 3)

古時所飲的春酒是一種延年祛病的“屠蘇酒”或“椒柏酒”,多用中藥調製。據說,屠蘇酒係華陀所配藥方,飲之可以“辟疲癘一切不正之氣”。早年我國醫學多“寓醫藥於飲食,以收預防之效”。

(3)迎春接福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廣大農村特別重視。《禮記·月令》說:“先立春三日,太史謁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傳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至今有些農村仍有“迎春”之俗。就是在紅紙上寫“迎春接福”四字,貼於中堂,並陳設果品、五穀,以祀勾芒之神;敲鑼打鼓以迎“春牛”。當然這都是古俗了。

燈節農曆正月十五日為燈節,又稱“元宵節”,俗稱“十三點燈起,十五上元冥”。燈節前幾日為“放燈”,最後一天為“謝燈”。此日家家懸燈結彩,競放花火;夜間舉行燈會,鼓樂齊鳴,龍獅並舞,一派喜樂景象。

關於燈節的起源,北史上有這樣記載:“隋柳或見都邑百姓正月十五日作觚戲,上奏曰:‘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階塞陌,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帶獸麵,男為女服,竭資破產,競此一時,請並禁斷’。上可其奏。”這裏所說的觚戲,就是一種摔跤遊戲。

《漢書·武帝紀》中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裏內皆來觀。”

隋朝也同漢代一樣,在春節期間舉行摔跤遊戲,隻是隋人選在元宵之夜舉行,並且擴大範圍,將摔跤遊戲演變為“人帶獸麵,男為女服”,好像現代的化裝遊行。照柳或奏折所述,“竭資破產,競此一時”,可謂十分熱鬧。但“禁斷”並未能遏止民間習尚。到了唐代,元宵晚會更發展為盛大的燈節。

另據《明皇雜錄》載:“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彩,設庭燎,自禁中至於殿庭,皆設燭炬,連屬不絕。時有京都匠毛順、巧思結創,繪成燈樓十二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珍金銀,微風一至,鏗然成能。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

到宋代,改為放燈五夜。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描述元宵情景,至今讀來仍耐人尋味:“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元宵放燈始於漢,興於唐、宋。古代農業社會在歲首閑暇之時,官府與百姓同度佳節,張燈結彩,通宵達旦,歡樂之情可以想見。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各族人民仍把元宵放燈作為喜慶豐收和抒發歡樂的象征。全國各地多在公園遊藝場所舉辦花燈展覽,燈型製作逞奇鬥巧,更有電動花燈,人物栩栩如生,尤為奇觀。

清明清明古稱“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代。

據傳,周成王年幼時,在與弟弟叔虞的一次耍戲中,削桐葉為圭,說道:“以此封若。

”史官聽到後馬上走過來請成王擇日正式加封。成王說:“吾與之戲耳。”史官說:“天子無戲言。”於是成王遂封弟叔虞於唐,稱為晉。晉傳至獻公時,獻公嬖驪姬殺死太子申生,並欲伐次子重耳於蒲。重耳得知消息後逃出,在外流亡19年。在重耳流亡期間,有個叫介子推的大臣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來讓重耳吃,俗稱“割股奉君”。重耳重返晉國取得王位(稱晉文公)後,欲行複國之賞,便大會群臣,分3等計賞:上賞賞德,次賞賞才,再次賞功。凡為複國戰死者為首功,授上賞。如:趙衰、穎頡、魏掣、狐偃等都受到賞封,但唯獨沒有介子推。在這種情況下,介子推並不言語,領著他的老母隱於綿上山中(今山西省境內)。

介子推的一個隨從看到這種情況,便懸書宮門。書中寫道:“有龍嬌嬌,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於淵,安其壤土;四蛇人穴,皆有處處;一蛇無穴,號於中野。”

晉文公得知後大驚道;“此寡人之過也!”於是便派人尋找介子推,但就是找不到。後來聽說介子推藏在綿上山中,晉文公便親往求訪,找了好幾天還是找不到。

這時有人說介子推對母親很孝順,如果放火燒山,他必然攜母而出。

晉文公覺得此話有理,就命軍士舉火焚林。大火燒了3天,介子推始終不肯出來,最後母子相抱,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晉文公找到介子推母子屍體,非常悲哀。為誌其過,改綿上山為“介山”。

因為燒山這1天是三月五日清明之時,晉國人為懷念介子推,當時1個月內都不忍生火做飯,盡吃冷食。以後漸減為3天,命為“寒食節”。

後來經過長期演變,三月五日(農曆)就被定為清明節。直到現在,農村每逢清明,家家都在門前插柳,並祭掃祖墓,以悼死者。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五月節”,或“詩人節”。

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常於正午時分奉貢粽子醴酒祭祀祖先;用艾草、蒲菖插置門前,說是可以“避邪驅暑”;有些地方還舉行龍舟競賽,叫做“遊江”,借此吊念屈原。

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人。他博學多識,善於治亂,為楚國三閭大夫。起先很得楚懷王重視,後由於靳尚從中挑撥而為懷王疏遠。屈原憤而作《離騷》以寄慨。楚襄王後來又把屈原貶謫到江南。屈原又作漁父諸篇,以表示他的憂國憂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