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類曆史的時間表——曆法沒有曆法的時代(9)(3 / 3)

公元前299年5月5日,楚國滅亡。屈原遂投汨羅江而死,享年67歲。

楚人仰慕屈原的賢德,找不到屍體,於是就駕舟江上,播旗擊鼓,以招忠魂;並把米飯裝在竹節內,灑於江中喂食魚蝦,希望這樣能保全屈原的屍體。

這種風俗,後經楚地而傳於全國。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古時的招魂小舟,逐漸演變為現在的龍舟競渡,竹節米飯後演變成竹葉粽子。

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稱“八月節”或“團圓節”。

在這二天,有些人家常於庭院擺下桌子,放上水果,對月空拜,俗稱“拜月娘”;拜畢,全家分食丹餅,賞月納涼;有些要好的朋友還聚在一起,談藝吟詩,飲酒賞月;親戚朋友之間,還以月餅相贈,稱為“送節禮”。

八月十五日所以叫中秋節,乃是因為它處於三秋之中,因而得名。《周禮》載:“中秋夜近,寒亦如之。”可見“中秋”這一名稱在周朝就有了。

但是中秋賞月則起於唐代,而吃月餅賞月又是從宋朝開始的。現將有關中秋節的神話傳說介紹一二:

(1)《中秋博物誌》中說:武夷者,地官也。相傳於八月十五日,大會村人於武夷山,置慢亭,化虹橋,通山下。八月十五日,太極王、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並坐空中,然後命鼓官行酒,命歌師唱人間可憐之曲。

儲山譜》中還說:武夷山神號武夷君,秦始皇二年,有一天他告訴老百姓在山頂相會。

這一天,山下老百姓都聚於山頂,果然看到山上有綠屋寶殿,內中眾神分男女而坐;仿佛還聽到空中有人聲和樂器聲,但不見人。

(2)唐明皇遊月宮。據唐逸史載:“羅公遠,鄂州人,開元中中秋夜,侍明皇於宮中玩月,奏曰:‘陛下能從臣月中遊否?’乃取桂杖向空中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帝同登,約行數十裏,精光奪目,寒氣侵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女數百,合唱歌曲。帝不識其曲名。問之,‘霓裳羽衣曲也。’帝密記其聲調而回。卻顧其橋,隨步而減。即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之曲。”

(3)嫦娥奔月:相傳在夏代,窮國君後羿恃其善射而疏遠賢臣,聽信讒佞,殘暴欺壓百姓。他的妻子嫦娥,美麗而賢惠,常常不同意後羿的所作所為。

有一天西王母派人給後羿送來長生不老仙藥。嫦娥怕後羿吃了藥真的會長生不老,長期欺壓百姓,就把仙藥偷吃了,並飛向月宮而成仙。

後世感念嫦娥恩德,都為她在廣寒宮裏的孤苦而惋惜。有一首詩寫道: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4)饋贈月餅:據傳元世祖至元十年,降將張弘範兵至山,文天祥被俘,陸秀夫背著衛王跳海自殺,宋朝基業盡敗,而全國各地忠貞之士,多矢誌匡複,約期中秋舉事,主事者以麵粉和糖做成圓餅。餅中藏著“八月十五夜殺韃子”一張傳單,分贈各家,名為“節禮”。

當時的老百姓既懷國破家亡之痛,又恨元朝殘暴,果然按傳單所說,在八月十五日夜嘯聚起義,可惜組織不嚴密,又缺乏作戰經驗,終為元兵所殲。

這就是中秋送月餅的由來。

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有吃糕、飲酒、登高、賞菊的風俗。

在唐、宋時代,還規定在重陽講武習射,稱為“賽馬節”。宋代蘇軾說道:“四時令節,惟清明與重陽,不宜虛度。”

明代,人們在這一天要接出嫁的女兒回家,所以又叫“女兒節”。

清朝時把重陽節稱為“夜作節”,人們在這一天要特別慰勞夜間工作的人。

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曆法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以外還有50多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祖國的曆史和文化。各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曆史都作過貢獻。各族人民在天文曆法方麵也都有自己的創造,這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共同財富。

傣曆“清水澆潑辭舊歲,起舞承新伴歌聲。”這是對我國傣族潑水節的生動描寫。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節日,慶賀活動一般要延續三四天,前二三天是送舊,最末一天是迎新。傣族人民稱這一天是“日子之王”,就像漢族的正月初一或公曆的元旦一樣。隻是“日子之王”這一天並不在傣曆的正月,也不固定在初一。它多半在傣曆六月,有時在七月。習慣上以六月為歲首,新年一般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推移。

廣大傣族人民使用的傣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年是陽曆年,一般是365天,月是陰曆月,即朔望月,29天或30天。傣曆一年12個月,單月都是大月,雙月是小月,12個月隻有354天。這樣陽曆年同12個陰曆月之間要差11天,因此傣曆新年每年要後推11天左右。為了使季節同月份基本固定,傣曆有兩種置閏法。一種同漢族農曆相似,每隔兩三年加1個閏月,都固定在九月,傣語中稱這一年為“雙九月之年”,一般19年加7個閏月。另一種同現行公曆相似,隔幾年有一次八月大月,加一天。在傣文的曆法中,置閏月或八月大月都有一套比較複雜的計算方法,同時還常常根據實際觀察隨時調整和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