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羅浮山是由兩條化形“羅山”和“浮山”的神龍結合而成。話說東海龍王有個名叫青龍三公主的女兒,一日隨波逐浪在海麵上悠遊閑逛。誰知氣象萬千的海國世界中,南海龍王之子小黃龍也嬉戲在藍色的海洋之中。雙方均青春年少,突然間邂逅相逢,眉目傳情間互生愛慕之情。因均是龍種,就少了許多俗生兒女情態,直言快語中遂海誓山盟,願結百年之好,共效蕭史、弄玉於飛之歡。
然而東海龍王和南海龍王都是極嚴的神龍,他們都認為:雖然天地萬物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但既為神龍之種,首應清心寡欲,恪守教戒。而婚配大事應由父母作主,私結秦晉之好即是犯上作亂。盛怒之下,東海龍王遂囚青龍三公主於蓬萊仙山左側之孤島,南海龍王亦用鐵鏈鎖囚小黃龍於羅山下之萬丈古井之中。
但春心既動,鏈鎖山壓又豈能奈何?天公為他們之間的真情所感動,發雷鳴電閃以示關懷;大海為他們的真情所感動,興驚濤駭浪以表讚歎。尤其是力大無窮被安排馱載孤島的巨靈神龜,在同情之下,馱載了孤島劈波斬浪向南海悄悄浮來。羅山下萬丈古井中的小黃龍,突然感覺到一種特殊親情氣息襲體而來,他心旌搖蕩,無法自持。遂掙脫鎖鏈,衝出古井,終於見到了相別已久的青龍三公主。
小黃龍與青龍三公主畢竟是凜賦神氣而生的真龍神種,雖然一時間控製不住欲念,有犯神龍規戒,但他們很快也就各有所悟了。都覺得隻是如凡塵人世那樣簡單的陰陽結合,並不能顯神之永存。他們商量著,既然我們都互為情欲所累,倒不如以雙方的軀體,組合成世間一奇妙美景,為蒼生萬物提供一處棲息繁衍之地,這樣也使雙方的情緣經新的形式得以永存。於是山呼海嘯,天崩地裂,在電閃雷鳴中,小黃龍與青龍三公主化羅山、浮山合二而為一,融溶結合為一體。小黃龍化形為羅山主峰飛雲頂,青龍三公主則化為浮山峰頂的上界三峰。
據說東晉時期著名藥物學家葛洪來到羅浮山中,精研道術,采藥煉丹,研藥濟世,丹道辟穀,無所不窺。他聽了羅山、浮山兩峰顛為小黃龍與青龍三公主所化的傳說,遂冶鐵為橋——人稱鐵橋峰橋橫貫羅山、浮山兩峰顛之間,終於使兩山結合在一起,後世人們遂合羅山、浮山而稱為“羅浮山”。
由於山中鍾靈秀氣,葛洪與共妻鮑姑晚年偕子侄均隱於此山中修持。山中建有白鶴、衝虛、黃龍、九天和酥醪道觀五所。全盛時期,羅浮山上有9觀18寺22庵之多,其中影響較大的道觀有衝虛、白鶴、黃龍、九天和酥醪等;佛寺有華首、明月、龍華、寶積和延祥等,故“神仙洞府”之稱。正因如此,羅浮山以秀麗的大自然和天然的中藥寶庫吸引著曆代的神仙方士,被崇拜神仙的道士們視為上山采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升仙的修行之地,也是曆代宦士紳、文人墨客尋幽探勝、觀臨吟詠、養生遊息的好去處,留下許多珍貴的佳作和題刻,有很多還是傳世精品,流傳甚廣。
◎南昆山天王石的傳說
在海拔1200多米的南昆山主峰天堂頂上,有一塊大石,人們稱它為天王石。傳說,遠古時候,有一條巨大水龍來到了南昆山,經常吐出巨大水流,使南昆山一帶村莊經常遭受水災,百姓常常遭殃。天王星君為了拯救黎民,帶上寶劍,前往南昆山斬除惡龍,誰知一去不見回來。這天,一隻仙鶴飛到星君家裏,帶來一個壞消息:天王與水龍惡鬥,雖然將惡龍殺死了,天王也被水龍噴出的毒液毒死,埋葬在當地。天王妻兒得到噩耗,便匆匆忙忙下凡,來到南昆山尋找天王的墳墓。母子倆不辭辛苦,爬上一座座山頭,穿越一片一片古林,涉過一條條溪流,隻見處處古木參天,荒草遍地,一直找不到天王的墳墓。母子急得大聲呼喚,喊聲在山穀裏回蕩。這呼喊聲驚動了山神,山神化成老公公,把母子二人領到小山崗上的天王墳前,讓母子二人在墳前拜祭。為了表彰天王星君功德,玉皇大帝敕令山神,把天王墳所在的小山崗,變為直衝雲霄的高峰,並立巨石為標誌,以方便天王妻兒每年清明、重陽下凡拜祭。山神遵旨照辦,天王墳就變成了今天的天王石。
◎張家界的來曆
張家界早先並不叫張家界,叫青岩山,那時,青岩山上也沒有姓張的人家。為什麼後來又叫它張家界呢、這事兒,還得從漢留侯張良說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