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五個兒子,便把這座山叫作五子山。後來,又因為五子山直豎著,好象五個手指頭一樣,人們就把它叫作五指山了。
◎牛形山的傳說
在屏南雙溪鎮有一個湖,叫“甜泉人工湖”。湖的中心有一座小山,像一頭靜臥的大水牛。它垂著頭,眯著眼,趴著前腿,曲著後肢,顯露出一副悲哀的模樣。這山,過去叫“牛形山”,如今修了人工湖,山被湖水環抱著,又叫“牛形島”。這牛形山是怎麼形成的呢?
傳說,古時候雙溪有個老漢,他的名字早已失傳,人們隻知他叫牛老漢。牛老漢父母早亡,無兄弟姐妹,自己到老也未娶妻。他孤獨無依,靠給財主家放牛掙碗飯吃。牛老漢一輩子愛牛愛到如癡如呆的地步。牛老漢看見別人打牛,他總是苦苦哀求,說:“求求你手下留情吧,它們每日吃的是草,卻要耕田,一頭牛能幹幾個人的活嗬!”有些人不了解牛老漢的為人,常常把他當成瘋子。
有一年,財主家的一頭大水牛,因為年老不中用了,財主要宰了賣肉。牛老漢一聽,心裏可難受啊!那牛也解人意,它忙跪在牛老漢麵前默默地流淚。牛老漢看了,心都要碎了。他求財主不要殺這頭牛。
財主訓斥道:“它不能耕田了,留它幹什麼?”
牛老漢忍耐不住,喊了起來:“東家,它已經為你耕了十幾年的田啦!十幾年來,它耕田收的稻穀堆成了山,你怎麼能說宰就宰?”
財主把眼一瞪,說:“哼,我不宰它,還要叫你喂,還得給你工錢,我又不是大傻瓜!”
牛老漢說:“我不要工錢,隻要你不殺這頭牛,我給你錢!”財主哈哈大笑起來:“你給我錢,我還殺它幹什麼?這倒更省我的事了。”
但是,牛老漢用他辛苦錢買下這頭牛幾天,他突然病倒了,不久就死了。村裏一些好心腸的鄉親湊了錢為他買了副薄棺,抬到嶺上埋了。說也神乎,這時那頭老牛突然衝破牛欄,跑到嶺上撲在牛老漢的墓前,簌簌地流眼淚,並不時發出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哀叫聲。
葬完牛老漢,人們要趕牛回村,可是牛怎麼也不肯走了。它趴在那裏,望著嶺上的牛老漢的墓,哭呀,哭呀,第二天,它竟變成了一座牛形山。
◎潮州鳳凰山的傳說
潮州的鳳凰山是粵東地區的最高峰。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金鳳凰,在這座山的山窩裏下了兩個蛋,孵化出兩隻雌鳳凰。這兩隻鳳凰經過修煉,終於得道,化成兩位俊俏的姑娘,行善積德,為人間帶來吉祥安寧。
這年,北隴村暴雨成災,無法排澇,她倆嘶鳴幾聲,水就涸了;西埔村春耕幹旱,無法插秧,她們飛到空中盤旋,便下了幾場雨,沒幾天便可插秧了;南洲村鬧瘟疫,她們便化作賣藥姑娘,為民除病……哪裏有災難,這兩隻鳳凰就出現在哪裏;兩隻鳳凰一出現,百姓就可得安寧。
不久,這一帶鳳凰顯聖的奇聞,便迅速傳開了,人們也就把當地的這座大山取名為鳳凰山。
◎一線天的傳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位叫伏羲的神,有一年來到武夷山,見九曲兩岸黎民生活淒苦,空守著碧水丹山過著窮困的日子。於是便留在武夷山,選了一個岩洞住下來,白天教百姓采野麻,搓麻繩,晚上教他們織網捕魚捉鳥。可是,夜晚岩洞裏黑漆漆的沒有一點亮光,洞外又寒風怒吼,群獸出沒,怎麼辦呢?若是能在山崖上鑿出一扇窗,讓那朗朗的月光透射進來就可以織網了。何不到天宮去借把玉斧呢?他來到天庭,向玉帝說明了來意。玉帝大喜,囑咐伏羲到武庫去取玉斧。伏羲借到玉斧後,匆忙返回武夷山。他登上山頂,高舉玉斧猛劈而下,隻聽得一聲轟響,就將這座山崖劈作兩半。從此,伏羲就借助從裂縫漏進的月光,常年累月教老百姓謀生之藝。從這以後,九曲溪兩岸百姓的生活漸漸好轉。為銘記伏羲的恩情,後人便把伏羲當年住過的岩洞叫做“伏羲洞”,那座斷成兩半的山崖叫做“一線天”。
◎猴子觀海的傳說
猴子觀海也叫猴子望太平,猴子為何要望太平呢?這裏麵有個故事:原太平縣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戶叫趙德隆的書香人家,女兒名叫掌珠,生得聰明美麗。離仙源村不遠的黃山北海深處有一個洞,洞裏有個靈猴,在山中修煉了三千六百年,會三十六變。一天,靈猴見到掌珠生得俊俏,頓生愛慕之心。靈猴就變成一個白麵書生,自稱是黃山寨主孫廣文的公子孫俊武,於傍晚來到趙家門前,以天色已晚為由,要求借宿一夜。趙家老夫婦見他長得俊秀,衣著華貴,斯文有禮,便信以為真,高興地留他住宿,並設宴招待。酒飲三杯後,孫公子便向老夫婦陳述對掌珠的愛慕之情,央求納為婿,發誓侍奉二老頤養天年。老夫婦一聽這甜言蜜語,心中非常喜悅。經與女兒商量,掌珠對才貌雙全的孫公子也早已八分歡喜。次日一早,老夫婦回了孫公子的話,孫公子聽了歡喜若狂,差點露了原形。靈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變成人,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去仙源趙家迎親。掌珠被抬到洞府,隻見陳設富麗,賓客滿座。夜深宴席散,孫公子被賓客擁入了洞房。一覺醒來,掌珠發現孫公子長了一身絨毛,大吃一驚。原來,孫公子酒醉,現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惱恨,乘靈猴爛醉熟睡之機,向外逃走,直奔家中。靈猴酒醒後,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驚逃了掌珠,便喝令眾猴出洞尋找,追到山下芙蓉嶺,也不見新娘的影子。靈猴自從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沒有妙法可想,隻得每天攀上洞後的懸岩,坐在石上,朝著東北方向的太平縣仙源村呆呆地望著。年深月久,便變成了黃山如今這一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