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神奇傳說(10)(3 / 3)

◎五羊城的由來

一說起廣州,不管你耐不耐煩,是不是聽得耳朵已經起了老繭,反正就是要提起那五隻羊——“五羊銜穀,革於楚庭。”

據廣州舊誌記載,周惠王令楚熊子惲統治嶺南,南海臣服於楚,作楚庭以朝,所以廣州又稱楚庭。關於五羊的由來及其傳說有三個版本。

版本之一: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廣州曾一度出現連年災荒,田野荒蕪,農業失收,民不聊生。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音樂,出現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銜著一莖六出的良種稻穗,降臨楚庭。仙人把稻穗給了廣州人,並祝願此處永無饑荒。祝罷仙人騰空飛逝,五隻仙羊化為石頭留在廣州山坡。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這就是廣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稱的由來。

版本二:五仙降臨的情形差不多,但傳說中的時間是南海人高固為楚威王相的時候,即春秋周顯王時期。

版本三:晉朝時,吳修為廣州刺史,還未到任,有五仙人騎五色羊,背著五穀來到廣州州治的廳堂上。吳修於是在廳堂上繪五仙人像以示祥瑞紀念,並且稱廣州為“五仙城”。現在的廣州惠福西路五仙觀據說就是五仙人降臨之地,廣州人為了紀念五仙人專門修建了五仙觀,在大殿內還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這個版本的唯一漏洞,就是吳修還未到任,怎麼看得到已經來到廣州州治廳堂上的五仙樣貌,並且在廳堂上繪出來?

而據《廣東通誌》記載,五仙觀的觀址曆代曾多次遷建。宋代時在十賢坊(今北京路省財廳一帶),南宋後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帶)。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布政使趙嗣堅持將原五仙觀改作廣豐庫,於今惠福路坡山現址再建五仙觀。在今五仙觀的東側,還有一塊巨大的紅砂岩似腳印狀的凹穴,稱為“仙人拇跡”(即仙人腳印)。

聽起來這也有點太不嚴肅了,仙人們的降臨之地一忽兒被搬到這,一忽兒被搬到那,搬來搬去,還搬出了個腳印來了,未免有些兒戲。不過,反正是有個他們落腳的地方,以供大家紀念就是了。有趣的還是那個腳印,有這麼天真可喜的一說,大家也就天真可喜地認可了。屈大鈞的《廣東新語》裏說:“‘穗石洞有一巨石,廣可四五丈,上有拇跡,跡中碧水泓然,雖旱不竭,似有泉眼在其下,亦一異也。”明清兩代,這個“仙人拇跡”還先後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被列入羊城八景呢。廣州人在這一檔子事上的“求其”(隨隨便便兼漫不經心)和天真,令人莞爾。

至於最後落腳到惠福路的五仙觀,在解放前就已經荒廢了,建國後才重加修葺,可是五仙人像和五頭石羊未能在觀內複原。倒是在越秀公園用一百三十多塊花崗岩石雕了一座巨大的五羊雕像,據說,光是主羊頭部的那塊石料就有四千多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