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的坐騎為什麼是羊,而不是其他獅子、老虎、大象之類,有人做過研究,一直研究到原始社會時期,並且說可能是由廣州地區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而來。那時我國南方曾經存在過五支薑姓的部族,都以羊作為自己氏族的圖騰,用黃、紅、黑、白、紫五種顏色相區別,他們崇拜羊,認為羊是吉祥的象征,給他們帶來了幸福。其中,又以在廣州地區從事原始農業的“黃羊”一支最為興盛,傳說他們最拿手的就是種水稻,還是高產的,由此過上了較好的生活。
看來“黃羊”這一部族的人不僅培育良種水稻有一手,還捎帶著出偉大的作家——早在原始社會,他們就已經創作了這麼一個萬古流芳的流行小說了。還好,那是原始社會,又沒版稅,要不然他們肯定不搞良種水稻,全當專業作家了。
◎仙人指路的傳說
黃山位於雲穀寺到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巔,其狀似身著道袍的仙人,他一手舉起,似為遊客指引進入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頗具盛名,不僅僅在於外形酷似,而且因為有一段對世人頗有啟發作用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兩歲能文、四歲會武的神童,隻因後來科場失意,擂台負傷,改行經商,後又把老本蝕光,在走投無路的時就奔赴黃山來尋師訪仙。哪知跑遍了千峰萬壑,連一個藥農、樵夫的蹤影也沒見到。幹糧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爛了就披樹皮、樹葉。漸漸地變得骨瘦如柴,一天終於昏倒路旁,奄奄一息。不知過了多久,來了一位身背篾簍,腳著山襪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過來,問明情況後,老人哈哈一笑說:“你怎麼聰明反被聰明誤呢?哪裏有什麼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份力氣活幹幹,免得把一條命丟在這荒山野嶺白白喂了豺狼虎豹。”說完還送些野果給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話是對的,就千恩萬謝地辭別了老人。沒走多遠,猛一下醒悟過來,“我跑遍全山,連個人影也沒見過,那老漢分明就是仙人。”他回頭就追,追上老人後就雙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給指引一條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說::“我哪裏是什麼神仙?實不相瞞,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這才看破紅塵,隱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見老漢風度不凡,氣宇若仙,決心拜老人為師,苦苦哀求不止。誰知等他抬頭再看時,這老人卻變成了一塊高大魁偉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頭前百拜千叩,忽然石頭人肚裏發出聲音:“踏遍黃山沒見仙,隻怪名利藏心間,勸君改走勤奮路,包你餘生賽神仙。”神童最終還是聽信了仙人的話,後半生不但成家立業,而且日子過得很紅火。難怪清人曹來複以詩記之:“世事多乖錯,投足皆模糊。請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處指迷途。”在入勝亭北行一公裏的石板橋仰視,仙人指路的形狀又變成了喜鵲。旁有一棵青鬆,狀古梅,鬆石相配成景,人稱“喜鵲登梅”。今人有詩曰:“摩崖千尺亂雲堆,古樹蒼鬆破石栽。喜鵲昂頭迎過客,聲聲唱得老梅開。”
◎玉門關的傳說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麵,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於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這裏的地形十分複雜:沼澤遍布是,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快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裏,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於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隻孤雁。商隊中一個小夥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裏,準備帶出“馬迷途”後再放掉。
不一會兒,隻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夥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台迷途。”小夥子聽後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幹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喝足以後,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
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隻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引著商隊走台了迷途。隻有那個大雁的小夥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並轉告領隊的老板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後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板聽後,心裏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舍不得,就沒有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