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隻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曆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端午節的來曆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麵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拒絕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鹹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扣押,就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鹹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裏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誌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讚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
屈原說:“許多人都是肮髒的,隻有我是個幹淨人;將多人都喝醉了,隻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肮髒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過頭的人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過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葬在魚肚子裏去,也不能拿自己幹淨的身子跳到汙泥裏,去染得一身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