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的心理是很敏感的,就算是成為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王承恩,同樣有自卑的心理,畢竟他不是健全人,溫體仁這樣的態度,其實就是瞧不起太監。
朝廷之中文官與太監之間的對立,由來已久,文官普遍瞧不起太監,認為太監沒有什麼學識,完全依仗皇上的信任,胡作非為,特別是天啟年間,太監魏忠賢與文官集團的尖銳對立,讓這樣的矛盾愈發的顯露出來。
皇上登基之後,清理了魏忠賢,同時最大限度的限製了太監的權勢,甚至連監軍製度都取消了,充分的信任文官集團,可惜幾年的時間過去,大明各處都是烽火不斷,形勢岌岌可危,文官集團的黨爭充斥朝政之中,這讓皇上深感失望,於是重新開始信任宦官。
皇上開始信任宦官,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文官集團把持朝政的局勢得到了一定的扭轉,如此情況之下,太監的權勢開始壯大起來了。
五省總督盧象升陣亡,監軍高起潛感覺到形勢不對,馬上給王承恩、曹化淳等人寫信了,這本來是非常秘密的事情,也不知道是不是疏忽,曹化淳居然不小心讓溫體仁知道了這件事情,於是溫體仁馬上揪住了這件事情,在皇上的麵前彈劾高起潛和曹化淳,說是五省總督盧象升的陣亡,高起潛要承擔主要的責任,而且高起潛勾結曹化淳,想著推卸責任。
溫體仁做夢都想不到,皇上居然將彈劾的奏折給曹化淳看了。
嚇得不輕的曹化淳,豈會善罷甘休,馬上開始了反擊,他派遣手下秘密調查溫體仁,很快察覺到溫體仁擔任內閣首輔的時候,培植自身的力量。
其實這樣的調查結論,也是強加的,試想一下,身為內閣首輔,若是沒有幾個能夠信任的官員,那還怎麼做事情。
僅僅憑著曹化淳個人的力量,想要搬動溫體仁,可能性還是不大,故而曹化淳求助於王承恩,他很明白,隻要王承恩願意出手,溫體仁就死定了。
果然,討論盧象升的事宜的時候,皇上的態度變化了,一味的否定了盧象升的貢獻,絲毫沒有牽涉到監軍高起潛。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溫體仁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
王承恩將文書放在了桌上,對著曹化淳開口了。
“曹公公,如此重大的事宜,可不能夠耽誤啊,皇上最為痛恨的就是結黨營私了,溫體仁身為內閣首輔,居然結黨營私,這樣下去,那還了得。”
曹化淳愣了一下,馬上明白其中意思了。
“咱家馬上整理這些文書,明日就密奏皇上。”
正月初十,京城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慶之中。
溫體仁回到府邸,正在吃飯,正月初八的早朝之後,他就按照規矩上朝了,盡管一直到正月二十的時候,基本不存在早朝的,不過身為內閣首輔,還是要帶頭的。
太監到府邸來傳旨,溫體仁感覺到意外,最近好像沒有什麼大事情,雖說他已經察覺到皇上態度的變化,但上次早朝舉薦楊嗣昌,從皇上的神情來看,還是滿意的。
擺好了香堂之後,溫體仁恭恭敬敬的接旨。
太監當眾宣讀聖旨,聖旨非常簡單,免去溫體仁內閣首輔、文淵閣大學士之職,責令其致仕,離開京城,回到老家去修養。
至於說為什麼讓溫體仁致仕,聖旨上麵沒有說。
溫體仁當即癱軟了,要不是太監的提醒,他甚至沒有力氣接聖旨了。
已經六十七的溫體仁,算起來是老人了,以前靠著權力支撐的身體,這一刻迅速垮下來了,接了聖旨之後,溫體仁獨自呆在書房裏麵。
足足一天時間之後,溫府的一名下人,懷揣信函,離開京城,朝著南直隸的方向而去。
正月十三,溫體仁悄悄離開了京城。
進入內閣八年時間、擔任內閣首輔六年的時間,可謂是權力顯赫的溫體仁,就這樣默默的謝幕了,灰溜溜的離開了京城,甚至不能夠留在京城養老。
溫體仁的離開,在朝廷之中引發了很大的震動,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事發過於的突然,先前幾乎就沒有出現預兆,不少人開始回味其中的道理,恐怕溫體仁被免去內閣首輔的職務,絕非是牽連到盧象升的事情那麼簡單,背後還有其他的原因。
不過很長時間過去,溫體仁為什麼被免去內閣首輔職務的原因,一直都沒有泄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