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可怕的一幕(1 / 2)

朝廷之中的暗流突然開始湧動。

開封府城的陷落,讓皇上震怒,也讓一些人看出皇上對內閣極大的不滿,特別是兩次的朝會,內閣首輔周延儒認為目前需要穩定局勢,暫時不要追究已經過去的事情,團結一致圍剿流寇,可這個提議被皇上直接否決,皇上要求追究開封府城陷落的責任。

已經沉默很長時間的東林黨人,抓住了這個機會。

蝸居了很長時間的工部右侍郎張溥,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張采、楊彝,大理寺右寺丞吳昌時,詹事府右俞德龔鼎孳等人,明銳的把握住時機,開始了行動。

張溥等人是已經遭遇重創的東林黨人之中的骨幹,內閣大臣錢士升、侯恂等人也是非常看著張溥等人的,朝廷之中發生的任何事情,他們幾乎都要告知張溥等人,錢士升等人還曾經努力,讓發配到遼東的錢謙益和瞿式耜等人回到京城,可惜機會不成熟,沒有能夠成功。

就在皇上決定追究開封府城陷落責任的同時,張溥召集張采、楊彝、吳昌時和龔鼎孳等人,詳細商議,結合他們掌握的情報,開始提出來彈劾的奏折。

張溥等人的彈劾奏折,在朝中迅速引發了波瀾。

按照張溥等人的建議,已故的兵部尚書、五省總督孫傳庭,應該要遭受到懲戒,因為其在作戰部署的安排方麵的失誤,直接導致後來的開封府城失陷,已故的河南巡撫吳甡,應該被削去一切的名爵,因為其對開封府城的陷落有著直接的責任,河南總兵賀人龍應該交由刑部和大理寺審訊,其身為河南總兵,未能保住開封府城,明顯失職。

至於說朝廷之中,張溥等人也將矛頭直接指向了已經辭去內閣大臣、兵部尚書職務的楊嗣昌,剿滅流寇的整體作戰部署,是兵部負責的,開封府城的失陷,表明兵部在用人上麵和戰略部署方麵,都出現了重大的失誤,楊嗣昌必須要承擔主要的責任。

內閣次輔張鳳翼也在被彈劾的人員之中,按照內閣首輔和內閣次輔的分工,原則上內閣首輔周延儒協理禮部、吏部和戶部的事宜,內閣次輔張鳳翼協理兵部、刑部和工部的事宜,兵部出現如此重大的失誤,導致開封府城陷落,張鳳翼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張溥等人的奏折,猶如重磅炸彈,不少人認為他們的膽子太大了。

不過內閣首輔周延儒卻是暗自佩服,他從彈劾奏折之中,看到了錢士升和侯恂等人的影子,更是看到了錢士升等人揣摩皇上心思的本領。

皇上之所以一定要抓住開封府城陷落的事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就是對內閣不滿意,希望通過這件事情來整頓內閣,而內閣之中的張鳳翼、楊一鵬、楊嗣昌等人,被認為與南京兵部尚書鄭勳睿之間的關係不錯,皇上早就不滿意了,隻不過找不到機會發泄而已。

錢士升、侯恂和張溥等人,一定是經過了仔細的分析,切中要害上奏了這份彈劾的奏折,他們在關鍵的時刻迎合了皇上的心思。

周延儒幾乎都是在皇上的身邊,他隱隱感覺到了,皇上對鄭勳睿和鄭家軍已經是恨之入骨,日夜擔心,要不是因為流寇和後金韃子的威脅,早就會對鄭勳睿和鄭家軍動手,可就算是局勢危急,也不能夠眼睜睜看著鄭勳睿和鄭家軍壯大起來,東林黨人與鄭勳睿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時候啟用部分的東林黨人,放開手腳去對付鄭勳睿,皇上可以居中協調,毫發無損的看著兩邊廝鬥,等到兩敗俱傷局麵出現的時候,出手去收拾鄭勳睿。

錢士升和侯恂等東林黨人,應該是看清楚了局麵,不過為了振興東林黨,為了能夠爭取到權力,付出一定的犧牲也是值得的,東林黨人通過效忠皇上、通過與鄭勳睿之間的博弈,來重新發展壯大,未嚐不可。

經過了仔細認真的分析,也經過了長時間的思索,周延儒終於下定決心,在皇上決定追究開封府城陷落責任的時候,辭去內閣首輔的職位,讓位給東林黨人,就讓這些東林黨人給皇上賣命,與鄭勳睿去博弈。

周延儒很清楚,一旦東林黨人決定要動手,等待他們的就是覆滅的命運,皇上保不住這些東林黨人,關鍵時刻也不會出手保護,當初在南直隸和淮北等地發生的事情,他記得很清楚,鄭勳睿是讀書人,不願意動手殺讀書人,那是因為勝券在握,也是希望東林黨人能夠反省,不過鄭勳睿的隱忍換來如此的局麵,人家再次動手的時候,還會手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