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的朝會,足足持續了兩整天的時間,這在大明曆史上是空前絕後的,朝會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甚至是爭吵,而這次的朝會,也開啟了大明皇室迅速衰敗的源頭,從這個時候開始,朱由檢開始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也就是從這次的朝會開始,朱由檢做出了一個決定,司禮監的太監參與到朝會之中,可以明確的發表意見建議。
這個大膽的決定,讓不少的朝臣反對,畢竟先皇的時候,魏忠賢盡管是權傾朝野,但也沒有參加過朝會,表麵上還是要維持皇室規矩的,可朱由檢居然推翻了這一切,明確要求司禮監太監參與到朝會之中。
朝臣的反對沒有作用,朱由檢最終拍板,做出決定,要求司禮監太監參與朝會並針對朝政提出意見建議,朱由檢甚至還準備為司禮監太監參與朝會下發聖旨,將這件事情完全明確下來,今後都照此執行,被司禮監大太監王承恩勸阻了。
激烈的爭吵之中,朱由檢始終掌控局勢,有了司禮監太監參與朝會,他產生了強大的自信,也能夠冷靜的分析出來文武大臣的心思了。
兩天的朝會結束,朱由檢也做出了最終的決定。
崇禎十四年六月二十日,皇上下旨。
原內閣首輔周延儒、原內閣次輔張鳳翼、原內閣大臣楊一鵬因為身體原因致仕;原內閣大臣、兵部尚書楊嗣昌,因開封府城陷落之事免去一切職務;已經陣亡的原兵部尚書、右副都禦使、五省總督孫傳庭,因指揮大軍作戰出現重大失誤,剝奪一切的名爵;陣亡的原河南巡撫吳甡,未能很好的護衛開封府城,本應遭受懲戒,不過其拚死守衛開封府城,效忠朝廷,此等精神應該嘉獎,賜予太子少保之職銜,著令厚葬;原河南總兵賀人龍,未能履行職能,免去其河南總兵職務,交由兵部和大理寺審訊。
內閣大臣錢士升出任內閣首輔,內閣大臣陳新甲出任內閣次輔。
工部右侍郎張溥出任河南巡撫,即刻上任,主持河南局勢,包括調遣軍隊事宜;右僉都禦史張采出任兵部右侍郎;右僉都禦史張采出任戶部右侍郎;大理寺右寺丞吳昌時出任都察院左僉都禦史;詹事府右渝德龔鼎孳出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
。。。
聖旨出來之後,舉朝震驚。
兩起兩落的周延儒,準備回到家鄉去了,其實他的年紀並不是很大,以身體原因致仕,這有些說不過去,不過對於內閣首輔的職位,周延儒已經沒有任何的眷念了。
朝中的局勢已經完全明確,皇上的心思已經表露無遺,自此之後,朝中的局勢將會出現重大的變故,這一點是在周延儒的預料之中的。
大明江山自此之後,將出現三個重大的對手,鄭勳睿和鄭家軍成為了大明王朝最大的對手,其次就是後金韃子,最後是流寇,從大明朝廷的實力方麵來看,無法戰勝任何的一個對手,而且皇上已經將鄭勳睿和鄭家軍作為了最大的對手,在內閣的調整方麵,包括朝廷大臣的調整方麵,重用了鄭勳睿的死對頭。
內閣此次的調整很大,他周延儒、張鳳翼、楊嗣昌和楊一鵬等人都離開了內閣,新任的內閣首輔和內閣次輔都是曾經的內閣大臣,按說需要補充不少人進入內閣的,皇上對這件事情沒有馬上做出決定,而是要求朝中大臣舉薦。
周延儒對皇上的這些做法感覺到可笑,一方麵依靠司禮監牢牢掌控朝政,一方麵利用東東林黨人與鄭勳睿對抗,殊不知鄭勳睿根本沒有將這些事情看在眼裏,人家悶頭發展,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可以說鄭勳睿和鄭家軍若是公開造反,朝廷根本無法抵禦,大明京城很快就會被鄭勳睿和鄭家軍拿下。
周延儒的動作很迅速,此次他能夠全身而退,很不簡單了,必須在皇上尚未想到過往事情之前,迅速的離開,他知道不少的秘密,不少的秘密都是很要命的。
新上任的內閣首輔錢士升、內閣次輔陳新甲等人,都打算前來拜訪,被周延儒直接拒絕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然離開了,那就徹底離開。
僅僅在京城逗留了兩天的時間,周延儒就起身離開京城,回老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