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禾自小就命運多舛,十歲喪父,十一歲時先是祖母去世,後是母親改嫁。

母親改嫁後,佳禾與比他小兩歲的弟弟佳黍由爺爺和叔叔撫養。由於受兄弟倆的拖累,大叔和二叔直到三十多歲才成家。

十六歲那年,大叔、二叔都已娶妻生子,佳禾覺得不能再拖累大叔和二叔了,便提出分開單過。大叔和二叔考慮再三,見佳禾兄弟意願堅決,也就答應了。爺爺放心不下,要和佳禾兄弟倆一起過。大叔和二叔想到爺孫仨在一起也有個照應,也就沒有勸說爺爺。

於是,爺孫仨就搬到村前的三間泥牆房內獨立生活了。

自立門戶後,兄弟倆分到了兩畝多水田,三分菜地和半畝大的魚塘。爺爺的口糧和生活費由兩位叔叔負擔。

弟弟佳黍小學沒畢業就輟學在家幹農活。這個“三口之家”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舉全家之力供佳禾上學。

爺爺種菜養魚,佳黍管理兩畝多水田。除卻化肥農藥、機耕費和交公糧後,兩畝多水田也僅夠兄弟倆的口糧,全家的收入主要靠那半畝的魚塘。

在爺爺的精心飼養下,那半畝魚塘每年能為家裏增加兩三百元的淨收入,這也是佳禾上學的主要經濟來源。

農忙季節,大叔、二叔和母親都會過來幫忙。每逢節假日,佳禾都趕回家幹農活。

看著年邁的爺爺和黑瘦的佳黍,想到全家的重擔都壓在這一老一少羸弱的肩膀上,佳禾感到於心不忍,便在某一天向爺爺提出了輟學回家的想法。

爺爺一聽便怒聲喝止了他,讓他想都別想這個念頭,否則就不認他這個孫。這以後,佳禾再也沒提這件事,隻是更加勤奮了。看著佳禾每個學期末帶回家的成績單,爺爺和佳黍臉上都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爺爺的大名叫毛錦楚,小名阿楚,出生於一九一五年。阿楚上過私塾和初小,後因父親早逝家道中落,便輟學回家務農。

阿楚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打得一手好算盤。二十歲那年因得罪本地一惡少,躲到濱海市避難,機緣巧合之下投到一沈姓書法家的家中做工。

沈先生教書育人,見阿楚人純樸勤快,又聰明好學且愛好書法,便抽空點撥了幾下。沒想這幾下點撥竟讓阿楚受益匪淺,幾個月下來書法精進不少。沈先生也開玩笑說:“阿楚可教也。”

沈先生不僅字寫得好,而且通曉古今詩詞名篇,滿腹經綸,尤其喜愛梅花。家中庭院,並無其它花草樹木,全然是不同品種的梅花。

每逢隆冬臘月,院中梅花競相開放。紅、粉、白、黃各色梅花,似珠如碟,千姿百態,或點綴枝頭,或間落在蒼勁虯曲的枝條之上,清香四溢,聞之沁人心腑,讓人流連忘返。

沈先生空暇之餘,除了點撥阿楚書法以外,還教阿楚梅花的栽培和修剪之法,且以梅喻人,讚梅花之堅韌、之雅潔、之清新脫俗,說為人當有梅花之品格和氣節。

阿楚自小習古文詩詞,基礎尚在,悟性也不弱。在勤快做事之餘,也就書法、詩詞文章中的疑難之處虛心向沈先生請教。

沈先生也不把阿楚當下人看待,解難答疑,悉心相授。相處日久,兩人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就這樣,阿楚白天幫沈家整理家務,打理梅園,晚上悉心練習書法和學習文章詩詞,直至抗戰全麵爆發後濱海會戰打響。

會戰開始後不久,沈先生應當時政府安排及友人之邀,舉家遷往重慶。臨行前,沈先生有意讓阿楚一同前往。阿楚想家中尚有母親及年幼的弟妹,不忍長期在外,加之鄉中惡少已於近日暴斃,便與沈先生灑淚而別,返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