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飛行家——馮如
1909年9月21日,中國旅美華僑馮如,在美國奧克蘭派得蒙特山附近的平坦空地上,駕駛一架有動力的飛機試飛成功,取得了飛行高度4.57米、飛行距離為804米的成績。9月Z日,美國引日金山觀察者報》曾以《東方的萊特在飛翔》為題,報道了“天才的中國人馮如自己製造飛機,並裝上自製的發動機進行試飛”的經過,並作出了“在航空領域中,中國人把白人拋在後麵”的高度評價。馮如集研製飛機和駕駛飛機於一身,因而我國的航空史學界稱他為中國第一個飛行家。
馮如,字九如,1883年12月15日生於廣東省恩平縣。12歲時赴美國當童工,夜間學習英文,後在一家工廠當工人。白天他在工廠從事繁重的勞動,夜間努力攻讀有苯機械學方麵的書籍屈過幾年的潛心研究,他在機器製造方麵,已積累了不少知識和經驗。1906年,馮如在舊金山與當地華僑和親友集資創辦飛機製造公司。1907年,在馮如主持下,廣東機器製造廠在奧克蘭成立,開創了中國人前所未有的事業——研製飛機,經過兩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在1909年9月製成一架可以載人的動力飛機。盡管這架飛機在第一次試飛時墜毀,但這並沒有使馮如灰心,反而促使他繼續探索改進之法,經曆了6次失敗後,終於在第7次製成了一架性能良好的雙翼機,並於1911年1~2月間,在奧克蘭多次作飛行表演。表演中,創造了時速為105千米的新記錄,並在1130米高度上飛行了35千米。孫中山先生當時也在美國,在參觀了馮如的飛行表演後,在馮如的飛機旁對著馮如和廣大僑胞發表談話時,第一句就是:“我們中國有傑出的人材”,對馮如的飛行成就大加讚許,並鼓勵他回國為祖國同胞月盼。
1911年3月,馮如回到祖國。不久,辛亥革命爆發,馮即投身革命,剔口廣東革命軍,被任命為陸軍飛機隊隊長。這支飛機隊雖因籌備不及,未能參加北上作戰,但卻增強了革命軍的聲勢。
1912年8月Z日上午,馮如在廣州燕塘大操場作飛行表演時,因飛機墜地失事而受重傷,經醫院搶救無效而不幸犧牲。
馮如犧牲後,廣東軍政府陸軍司下令表彰其首創中國航空事業的功績,說“馮如以聰慧之姿,習飛行之術,殫精竭智,極深研幾,不期初次試驗,遽遭傷死,當從優撫恤,以慰前烈,俾旌來者。”並經臨時大總統批準,按少將級軍官陣亡例,撥款銀元10130元撫恤其家屬,並將其事跡宜付國史館。
馮如死時年僅說29歲,葬於廣州黃花崗72烈士墓陵園內,碑文正麵鐫字為:中國始創飛行大家馮君如之墓。
第一位儀表飛行員——杜立德
1928年前,全世界的飛行員們,都是憑著自己的一雙肉眼,從空中歪頭扭脖,目視地麵,完全依靠道路山川等地標來判斷飛機的位置和狀態。一位美國陸軍航空兵中尉飛行員,卻另辟蹊徑,尋求在不良天氣條件下看不見地麵時的飛行方法,這就是日後所稱的儀表飛行(俗稱盲目飛行)的方法。這個中尉飛行員就是後來於1942年4月18日,為扭轉盟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劣勢,第一次領隊轟炸日本東京的大名鼎鼎的詹姆斯·杜立德中校。
杜立德於1917年開始學習飛行,在以後的10年中,他不僅掌握了卓越的飛行技術,還獲得了馬薩諸塞理工學院航空工程博士學位。由於其卓越表現和資曆,1928年8月,杜立德擔任了飛行試驗中心主任。這個中心由美國蓋根亨航空基金會提供資助,設在紐約長島的密契根機場。其中一項計劃,是研究飛機如何在霧中飛行,杜立德便是這一研究課題的主角。
杜立德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購進一架結實可靠的NY-2型軍用教練機。當時一般飛機上隻有磁羅盤和轉彎傾斜儀,都不能作儀表飛行。因為儀表飛行是在看不見天地線和地標的情況下,完全依賴儀表來判斷飛機的狀態和位置。經過反複研究,他決定在飛機上安裝一個航空地平儀和一個陀螺方位儀。航空地平儀用以看出飛機相對於地平線的傾斜角和俯仰角,陀螺方位儀則可測出飛機的偏航角。這兩種儀表經美國斯皮雷陀螺儀器公司一年多的研究,終於成功地安裝在飛機上。至今這兩種儀表仍然是多種飛機的標準裝備。
另一問題就是高度表。當年的氣壓高度表,隻能指示高度的近似值,一般都有30~60米的高度誤差,空中飛行尚可,用於著陸則根本不行。杜立德又多處訪問,終於找到一個名叫柯斯曼的年輕人,他發明了一種極為靈敏的高度表,可以精確地測出距地麵2-3米的真實高度。杜立德親自試飛.後,認為這種高度表性能確實好,便大加推薦。此後,柯氏高度表也名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