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勒的研究成果公布後,引起了許多科學家的興趣。但他們同時又懷疑,這些植物的“電信號語言”是否能真實而又完整地表達出植物各個生長階段的情況,它是植物的“語言”嗎?
1983年,美國的兩位科學家宣稱,能代表植物“語言”的也許不是聲音或電信號,而是某種特殊的化學物質。因為他們在研究受到災害襲擊的樹木時發現,植物會在空中傳播化學物質,對周圍鄰近的樹木傳遞警告信息。
為了能更徹底地了解植物表達“感情”的奧秘,英國科學家羅德和日本科學家岩尾憲三特意設計出一台別具一格的“植物活性翻譯機”。這種儀器非常奇妙,隻要連接上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夠直接聽到植物的聲音。根據大量錄音記錄的分析發現,植物似乎有豐富的感覺,而且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例如有些植物聲音會隨房間中光線明暗的變化而變化,當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強光照射時,能發出類似驚訝的聲音;當植物遇到變天刮風或缺水時,就會發出低沉、可怕和混亂的聲音,仿佛表明它們正在忍受某種痛苦。在平時,有的植物發出的聲音好像口笛在悲鳴,有些卻似病人臨終前發出的喘息聲。還有一些原來叫聲很難聽的植物,受到溫暖適宜的陽光照射後,或被澆過水以後,聲音會變得較為動聽。
破譯植物的語言是一項開拓性工作,因此引起了不少科學家的濃厚興趣。經過多年的研究,雖然人們已經對植物的語言有了多種解釋,但目前還有許多科學家不承認植物語言的存在,植物究竟有沒有“語言”,看來隻有等待今後的進一步研究才能給出答案。
知識鏈接
一些科學家們預言,植物語言的破譯,對於植物病蟲害的抑製、作物生長發育最適環境的調控、農業耕作的安排、植物各種藥用成分的分離提取以及水果和蔬菜的儲藏和運輸等都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絢麗多彩的植物界
植物世界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家族,截止到2005年,世界上大約有40萬種已知植物。一般認為,最早的植物出現在海洋中,它們結構簡單、種類貧乏。大概經曆了30多億年的漫長歲月,植物的祖先才完成了由水中轉到陸地,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木本到草本的演化過程,加上天然雜交和多倍體的形成,才使我們有了今天這樣絢麗多彩的萬千品種和優良的植物資源。
植物界最簡單的分類就是按照植物體結構的完善程度,分為兩大類: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包括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高等植物包括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
細菌和藍藻是地球上最原始、最古老的生物種類,它們是一群由一個沒有細胞核或沒有核膜的核和原生質團組成的生物,即原核生物。由它們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有細胞核和細胞器的真核生物,如矽藻、黃藻、裸藻等等,其結構變得稍為複雜,類型和隊伍也更加壯大。特別是綠藻,在植物演化中居於主幹地位,多數學者認為它是高等植物的祖先。藻類再經過不斷進化,它們由單細胞演變到多細胞。不過,這時它們仍然隻生活在水域裏,海洋是名符其實的生命的搖籃。
從水生到陸生,是植物發展的第二個大飛躍。生長在水邊的一些藻類,由於不斷受到陸地環境的鍛煉與考驗,體內逐漸產生了輸送水分的輸導組織——維管束,為植物的登陸創造了條件。有些剛離開水域到陸地生活的植物還未分化出根、莖、葉,長在地下的部分和地上部分形狀完全相同,所以稱它為軸,有的人稱它固著的部分為根狀莖或根狀枝。有的隻有莖、根,還沒有真正的葉,不少種類還過著“兩棲”生活。
直至距今天大約4億多年前的誌留紀中晚期,雖然此時氣候仍然炎熱幹燥,但是由於大氣層外圈的臭氧層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厚度,具有降低太陽紫外線殺死陸地生物強度的作用,水生植物的登陸嚐試終於成功。蕨類植物中最原始的裸蕨成了登陸的第一位先鋒,從此以後使大陸開始披上了綠裝,使植物進化史上又出現了一次大飛躍。植物到了新環境生活以後,在努力使自己的體形和內部結構適應新環境的同時,也不斷地改變新環境的惡劣條件,使環境更有利於其自身的發展。到了距今36~25億年的石炭二疊紀,地球上氣候溫暖潮濕,為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有的植物長得又高又大,成為大片大片的森林,有些鱗木類或木賊類植物,胸徑達幾米,高幾十米,真是一派鬱鬱蔥蔥的繁榮景象。但到了距今約255億年前左右的晚二疊紀,氣候開始變化,許多不適應的植物逐漸消亡,逐漸被不斷演變出來的新植物種類代替,像那些盛極一時的古代蕨類,如蘆木、鱗木、樹蕨等,雖有些零零散散地保存下來,但大部分遭到毀滅。如果在一些低窪的地區,能有大量的植物殘體源源不斷地聚集在一起,並且該地區的地層是處於下沉的環境,其下沉的速度與植物殘體大量聚集的速度相一致,久而久之就成了我們今天燃燒的煤。由於大量植物被埋藏的條件不同,所組成的植物中占主要地位的種類不同,以及距今時間不同等諸多因素,所以煤的種類也就多種多樣。全世界的煤大約從36億年前的時候開始大量形成,直到15億年前這段期間都非常豐富。特別是36億~286億年這段期間,給人類提供了大量煤質好、儲量大的可采煤層。這也就是地質年代表上把這段地質時間的曆程稱作石炭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