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字‘藏’(1 / 2)

木子不覺得自己順著嶽不群的想法去和他說劍氣之爭,他會容易接受,直接陳述了自己的說法。

“師兄,華山一派,劍宗也好,氣宗也好,同門之誼本應當相互切磋,相互促進,共同發揚華山武學。但是非要搞出這種********的鬥爭來,以至於劍氣不容,內部爭鬥,互爭馬首,消耗華山實力。其實吧,這些在外人看來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在我們的眼中卻成了大是大非。”

嶽不群的臉色沒什麼變化,他知道自己的師弟接觸的武功不多,也沒有指望師弟可以給自己解除心中的疑惑。現在這麼一聽,還真有那麼一種道理,但他偏偏說不出來這道理,它是什麼。

“內功為武學根本,可以提高個人的身體素質,可以讓人的反應更快,各種好處都有,可以說,沒有了內功就沒有了真正的高手,可是...”

雖然有恭維氣宗的意思,但是木子心中也清楚內功的重要性,但是這個劇變的時代,想是不敢想了。

嶽不群聽得正爽,木子一個轉折,他的心立刻加速跳動了起來。

“可是這個時代,天地元氣劇變,已然不抵以往,要是安安靜靜的修煉內力,也不知道多少年才可以成就絕頂高手。我看再過個百年,咱們的後輩中連一個修出內力的都沒有了。”

木子的話雖然隱晦,但是嶽不群聽得還是心驚肉跳,百年以後連個修出內力的都沒有?這怎麼可能,實在難以置信。

“俗話說,管它黑貓白貓的,隻要能夠抓到老鼠,它就是一隻好貓。師兄呀,沒有必要再糾結劍氣之爭了,隻要能殺掉我們的敵人,保我華山門庭永盛他人就夠了!”

木子拍了拍嶽不群的肩膀,轉身走了。

現在的嶽不群並非後期的嶽不群,還有機會、還有時間去改變他,嶽不群,這個人說到底,也是一個可憐人罷了。

木子使勁兒搖了搖頭,他還要去看道家藏書的說。

道是什麼,木子並不清楚,但並不妨礙他以前世的術語來解釋。

“道“是中國乃至東方古代哲學的重要哲學範疇。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它是人對一切的事、物,思維認知的代名詞,它是在講自然有的不管是被認知的還是不被人知的都是“道“。它有三個階段

一:一切存在的即為‘道’。

二:存在就會有變化的為‘道’。

三:變化就是消失,滅亡也為‘道’。

三位一體自然永恒。

“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個提出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用以說明宇宙的本原、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終極真理等等。道的哲學含義豐富而複雜,在道家不同的哲學語境中,其側重涵義有所不同。

再看看幾千年交通文化隔絕的印度,那裏也產生了同樣的意思。

佛家的空與道家思想中的無。

故而道家和佛家都是通過化去自身的七情六欲,不是暫時的壓製,使自身達到虛無(空明)的精神境界,被蒙蔽的能力提升。提高了人的能力對世界的認知自然不同,所思所作故而不同.....

木子看書的時候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所以去了華山後山思過崖的山洞,在那裏就著石桌看起書來,幾天下來會發現他每次拿的書都剛好保證一天看的幹淨。

這可苦了嶽不群和寧中則兩個人,吃慣了師弟做的飯菜,一天不吃感覺難受得慌。尤其是木子去思過崖山洞看書以後,每天能吃到木子下廚飯菜的機會驟然間少了許多,隻能每天自己下廚,吃著流淚。

對此木子毫不在意,心情來了就做一頓,師兄妹三個人坐在一起笑哈哈的談天談地,心情不爽的時候,就做一些黑暗料理什麼的,調戲一下師兄師姐,日子好不樂乎。

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過崖中的木子依舊沒有睡覺,此刻的他,

全神貫注,聚精會神,沒有一絲一毫的分神,他的手中捧著的則是一本《道德經》,他的手邊則是擺著上百本的古樹,雖然都殘缺不堪了,但飄著一股濃重的厚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