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結局(1 / 3)

幽州城外的原野上,羅大成縱馬奔馳,時而回過頭,引領著後麵的小孩子們縱馬追上來。

現在,他的孩子已經可以騎著小馬奔跑,雖然動作還很稚嫩,卻畢竟是在自己駕著馬追逐著他。

在馬背上長大的孩子,終將會有武勇之風,麵對外敵時,也不會感到怯懦。

在孩子們的後麵,是羅大成的皇後和嬪妃們。她們也大都騎著駿馬,跟隨著一同奔馳,望向孩子們的目光,都充滿了慈愛關懷。

當年大宋朝的第一女將穆桂英,現在已經恢複了她英武美麗的模樣,打馬如飛,跟隨著她小小的兒子,小心地衛護和引領著他,免得他從馬背上摔下來。

衛國長公主也在不遠處,身前的鞍上還坐著一個小小的女兒,微笑著催馬跟上來,在她的前方,是英姿颯爽的蒙依蘭,以及溫柔微笑的狄皇後。

回鶻女王也微笑著打馬奔跑,在她身前催動小馬奔馳的皇子殿下,眼睛是藍色的,卻是一個漂亮的混血兒童。

其他各族的嬪妃也都帶著自己的孩子,跟隨著羅大成出外遊獵。這是她們最喜歡的休閑時光,總是呆在幽州城中的皇宮裏,會悶出病來的。

在遠處,有數千騎兵遠遠圍護著他們。畢竟皇帝出行,不能等閑視之。雖然天下河清海靖,可是也保不準會有前遼餘孽,想要對皇帝施加報複,以報家國之仇。

羅大成微笑著,回頭望著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心中充滿了溫暖的情感。

這些年來,他掌控下的華夏國經濟已經迅速地發展起來,自從定都幽州以來,更是讓天下休養生息,過上了難得的太平時光。

在這天下太平的幾年裏,有許多座城市在迅速地建設起來,並且變得越來越繁榮。

汴梁城以北,與它隔河相望的原陽城,因為是華夏國在黃河北岸的最前沿城市,裏麵駐紮了大量軍隊,並有無數商賈往來,繁榮景象日甚。

經曆了戰火的汴梁城,也漸漸恢複了元氣,城中的百姓人口大為增長,工商業也恢複了許多,甚至比往常更加繁榮。商人往來,仍然將此地作為兩國交易的中轉站,讓它保持了經濟大城的地位。

城中的官吏、世家大族,在度過了一段艱苦日子之後,終於又在經商和店鋪上賺到了大量錢財,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而城中的店鋪,有大半都是屬於華夏國的。華夏國的官吏將它們低價租給北方來的各族商人,幫助各個民族學習經商,以幫助他們富裕,消彌他們搶掠的本性。

不用交稅,可以盡情在這座繁榮的大城中賺錢,這讓各族商人們興奮至極。隻可惜所有的店鋪,按規定最多隻能租上三年,然後就要換別人來賺錢,這讓嚐到了經商甜頭的異族百姓心中不願,卻也隻能離開汴梁城,到別處去碰碰運氣。

東南沿海城市,將是他們的上好選擇。以華夏和大宋漸漸發展起來的航海技術,無數造船商都大量造船,賣給海商,讓他們可以經由海路,將各地的商品南北運輸,從中賺取高額的差價。

長江出口處,上海港已經建設完畢,而新建的天津港也在北方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宋國的協助下,華夏軍的步伐一直踏過香港、湛江,到達新命名為海南、台灣的兩大海島,試圖征服當地的土著部族。在經濟安撫為主、武力鎮壓為輔的多重手段之下,這兩大海島上的蠻邦部落漸漸臣服,心甘情願地歸於華夏國統治之下。

華夏國的商隊不停地從西方、北方的各個城市出發,將貿易發展到了大宋的每一個城市。在大宋原有經濟基礎的支持下,讓幅原遼闊的華夏國,也漸漸變得越來越繁榮。

大宋的經濟實力,不能不讓驚歎。在注重工商的環境下,隻用幾年,大宋就恢複了原來的財政收入,並從中拿出大部分,作為償還華夏國的軍費。

雖然大宋君臣對此並不甘願,但四萬鐵騎駐紮在汴梁城裏,隨時都可以奉命衝進皇宮將他們都抓起來,君臣們也隻有無奈地承認了現實,自此在北軍的監視下,進行著掌控中原以南的工作。

華夏的經濟繁榮,也帶動了大宋的經濟發展。自草原、西域直到川蜀、嶺南,工商業迅速地發展起來。華夏與大宋在經濟上漸漸地結為一體,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開對方獨自存在。

這正是羅大成所希望的。既然不能通過軍事行動消滅大宋,就隻有在經濟上控製大宋,讓它再也無法擺脫北方華夏國的影響,直到兩國緊密地凝結成為經濟上的整體,就再也難以發生分裂和戰爭了。

這些年裏,羅大成進行了大量的移民工作,無數漢人被從山西、幽雲移居出去,到達西北、東北,在那裏開荒種田;而各地的遊牧民族,也被大量地移居到漢人故地,讓他們接收原有的漢人良田,並跟留下來的漢人學習農耕,漸漸地成為了優秀的農夫。

將各地、各族百姓互換安置,看起來很象是多此一舉,但這卻是民族融合、確立農耕社會的必要手段。

從西北到東北,種田的熱情漸漸蔓延開來。如果單靠遊牧不能養活所有的人,那麼是吃草根、野鼠還是種植糧食果腹,就成了擺在牧民麵前的選擇。而一旦越來越多的牧民、獵人選擇改行做農夫,這些民族的侵略性也將一年年地逐漸降低,最終被縛在肥沃的土地上,再不願意向四周征討,去過那危險的日子。

東北山林中的女真人,已經大都歸順了華夏,下山來種植糧田,或是成了地主。偶爾有些獵人仍在山林中出沒,卻也已經不成氣候,不能單靠劫掠為生了。

羅大成曾率領大批遊牧騎兵東征,越過江水,擊潰了當地土著軍隊,讓高麗國俯首稱臣。隨著華夏國的軍隊和商隊向那邊湧去,高麗半島上的土著民族,也都開始學習漢語,並以學漢語為榮。

而在北方,華夏國的疆域也在不斷地延伸。即使是極北苦寒之地,也有著華夏派去的軍隊,征服著一個個的當地部族,將他們納入華夏的軍戶製度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