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部族,都是些小部落,完全沒有實力對抗北伐的華夏騎兵。在華夏國的統治下,生活也漸漸好了起來,再也無心反抗。
西伯利亞的大片土地,落入了華夏國的統治之中。雖然這些地區地廣人稀,羅大成還是下令嚴加管理,以免久後生變,成為了華夏和大宋的禍患根源。
海運商務,極大地發展起來。根據當初的停戰協議,天下良港,十有八九,都被華夏國占據。無數華夏國支持的海商從這些港口出口,將大宋和華夏的商品運到遠處去,賺取的豐厚利潤,滾滾財源,讓大宋的商人都看得眼紅。
重利的大宋商人們迅速調整了策略,帶著大量的商品來到各個沿海港口,也學習做海商。而大宋也跟著發展自己的港口,畢竟沿海州郡,還有一半仍然在它自己的手中。
海船的設計和製造也在迅速發展,變得越來越大,也更適合航海。羅大成下令建立海軍,並向南方探索,尋找著未服教化的蠻族居住地。
根據他的記憶,畫出了粗略的地圖,並為海軍未來的發展定下了計劃:從嶺南、崖州一直向西,征服各個遠南蠻邦,將越南直至泰國、印度,盡都納入華夏國的統治之下!
這是長生天的意旨,除了已經表示服從的大宋之外,大地上的任何地區,都將被華夏軍所控製。反抗者將受到懲罰,以他們的血來見證華夏軍的榮耀!
但那需要很漫長的時間,羅大成並沒有信心去管理這些事情。於是他下令海商可以投資官府開辦的殖民地公司,在海軍南征的過程中,任何出錢的海商,都可以要求得到某些方麵的好處,和在殖民地上的特殊權益。
在華夏國的宣傳下,海商們都充滿了熱情,已經開始征服的殖民地帶給了他們巨大的利潤,那裏的特產被滿船滿船地運到北方來,賣給大宋百姓,讓他們大發其財。
在這些海商裏麵,有許多人都是宋朝的商人。既然華夏與大宋是兄弟之邦,他們跟著分一杯羹也是自然不過的事情,華夏對他們也並不歧視,隻是對華夏國的商人更優惠一些,這讓許多商家,都產生了移民華夏的主意。
通過航海征服遠南的工作已經開始。羅大成隻是動手點了這一把火,並定下了發展基調,而以後的事情,就交給後人去做好了。
羅大成相信,他們會征服東南亞和南亞大陸,將華夏國的疆域一直擴展到西亞,讓大宋成為華夏遼闊國土包圍中的一個部分,並提供源源不斷的援助力量,讓華夏的發展永不停息。
畢竟,大宋君臣想要的不過是平安度日,自己給了他們太平,讓他們去統治中原和華南,這已經是很大的仁慈了。至於將來會不會有大宋州郡願意倒戈投向華夏,那隻有到時再說。
菲律賓與馬來西亞,那是更南方的島國。隻要華夏的海軍在利益的驅使下發展壯大起來,將會有無數的漢人越過海洋,來到大陸附近的所有島嶼上麵,成為島上的主流民族,將所有的當地土著都納入華夏部族之中,作為普通的部眾融入華夏族,就象已經被融合了的黨項、契丹、阻卜等民族一樣。
但海軍的建立,更大海船的發展製造,不是一日之功,要想到那一天,羅大成隻有耐心等上很長時間。
但他的耐心並不是太好。既然已經平定了北方,那麼接下來的,就將是進軍歐洲!
他的時間也並不多了。農耕社會的形成,讓遊牧民族漸漸喪失了侵略的本性,也許隻要再過幾十年,華夏騎兵就不會再將搶掠和殺戮作為人生最大的樂趣。
那麼,就在他們的野性喪失之前,努力向西擴張,讓滾滾越過大陸的華夏騎兵,成為永遠的英雄傳說!
就在前兩年,羅大成已經主持戰鬥,消滅了西方不肯歸順的花剌子模,將華夏國的疆域大大地向西擴展。但那並不是他的極限目標,在強大的華夏國中,隻有他的心裏知道,再往西,還有著美麗的歐洲,那風景如畫、氣候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方。
俄羅斯還未出現,它也將不會再出現。當羅大成率領大軍越過伏爾加河,將所有的一切都納入華夏統治下之後,他將會把東方的各個民族大量移民過來,讓他們與當地民族融合,創立嶄新的華夏族!
新興的華夏族,學習的文化,自然是漢族的文化。但在其中,卻加入了羅大成的意旨。這幾年,他主持對先朝典籍的修改工作,帶領大批的士子、學者,挑選諸子百家的典籍,進行修改完善,作為學生們的教科書,給予他們全新的理念。
他們敬奉的神,是偉大的長生天。神的教義,將是富有進取性的教義,任何地區,都應當沐浴著神的榮光,成為華夏大軍駐足的地方!
這與大宋的文化已經迥然不同了。這是新興的華夏文明,雖然與大宋同文同種,卻終究已經是一個嶄新的文明。
在未來,自己的孩子,究竟會不會率領大軍,直接踏平大宋,將它征服成為華夏的一個部分呢?
羅大成不能確定。他隻能努力在自己在世的這段時光裏,加大兩國的經濟聯係,盡量達到通過和平的手段,而不戰屈人之兵的目標。
簡而言之,就是和平演變。
不管怎麼說,這至少能少殺人命,讓天下漢人,不再相互殘殺,而通過表麵充滿溫情的經濟手段,控製大宋的命脈,此後多年裏,各個州郡在華夏的支持下一一獨立,並宣稱加入華夏,成為它的一個部分,已經是可以預料的事情了。
沒有強大的軍力,大宋無法與華夏對抗。而當經濟文化侵略達到頂峰,人心也都失去,轉向華夏的時候,那就是大宋土崩瓦解的開始。
大宋君臣,甚至沒有反抗的本錢。任何想要討伐獨立州郡的計劃,都將在華夏大軍的威迫下破產,除非趙禎有膽量遷都,否則他將永遠生活在華夏騎兵的屠刀威脅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