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收藏指引黑暗的火把(8)(2 / 3)

一葉障目

◎文/王新龍

人的目光如果為眼前細小的事物所遮蔽,就會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楚國有個人家境破落,生活貧困。妻妾都勸他讀書考取功名,但是他嫌讀書太累,不想讀;妻妾又勸他去地裏幹活,秋後豐收也可以用來賺錢,可是他又害怕辛苦,不去好好勞動,整天就躺在床上想著能發一筆橫財。

有一天,他閑來無事,就拿起一本叫《淮南子》的書看。據說那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它可以讓人成仙。他翻著翻著,就在書裏翻到這樣一段話:螳螂捕蟬,全靠有樹葉給它遮身,人要是得到那片樹葉,就可以用來隱蔽身形,誰都看不見你。

這短短幾句話就很讓他心動,他心想:如果真的讓我找到這片樹葉的話,那我就可以去偷銀子,而且別人也發現不了我,到時候,我就能發大財了。

於是,他丟下書,跑到樹林裏仰頭張望,想要找到一個螳螂隱身的樹葉。找了好半天,總算給他發現有一隻大螳螂躲在一片樹葉背後,舉起雙臂朝蟬撲去。他急忙攀上樹權,伸手去摘那片樹葉。可是由於心慌,樹葉落到地上。地上原來就鋪著厚厚一層落葉,他無法分辨,隻好幹脆把地上的樹葉統統掃回家,竟裝了滿滿幾大鬥。

他回到家以後一片一片地試驗。他舉起一片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的妻子說:“你看得見我嗎?”

妻子正忙著織布,回頭說:“看得見。你這是幹嗎?”妻子被他這奇怪的舉動搞得莫名其妙。

“不要你多管。”他換了一片樹葉又問,“還看得見我嗎?”

“看得見。”

從正午一直到日頭偏西,楚人不停地揀起樹葉問妻子。到最後,妻子實在厭倦不堪了,隻好隨口回答:“看不見了。”

這一下,楚人信以為真,認為自己真的找到了螳螂隱身的那片樹葉,高興極了,連忙拿著這片樹葉,徑直朝市場跑去。市場上車水馬龍,十分熱鬧,各種各樣的貨物,應有盡有。他一手舉著樹葉擋住自己的眼睛,一手在店鋪上挑好東西,伸手就抓。手還沒有來得及縮回來,別人就怒喊著朝他撲來,將他扭送到縣衙門去了。

安知魚樂

◎文/佚名

人的認識可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世界上有些事物暫時還沒有被認識,但是卻決不存在不能被認識的事物。

戰國時期,莊子是一個很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有一天,莊子和惠施二人外出散步,走到潦水的一座橋上。俯身向水裏望去,莊子看見一條條魚在水裏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就說:“你看,魚在裏麵遊來遊去,多麼快樂!”

惠施回答說:“真奇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很快樂呢?”

莊子反問道:“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施回答:“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覺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魚呀,你怎麼知道魚快樂不快樂呢?”

莊子微微地笑了笑,解釋說:“讓我們把道理詳細地談一談吧。剛才你問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可見你已經知道我是曉得魚的快樂的。至於我為什麼會知道?那是因為我到了潦水橋上,看見魚在水中遊來遊去,自由自在,所以覺得魚很快樂。”

齒亡舌存

◎文/佚名

如果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則新生的幼弱的東西能戰勝陳舊的強大的東西。同時,還包含著以退為進、後發製人和“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等軍事戰略思想。

相傳老子的恩師叫常楸。

有一年,常楸老了快病死了,老子趕去探望。老子扶著常楸的手問:“先生怕快要歸天了,有沒有遺教可以告訴學生呢?”

常楸緩緩回答:“你就是不問,我也要告訴你的。”他歇了口氣問:“經過故鄉要下車,你知道嗎?”

“知道了,”老子回答,“過故鄉而下車,不就是說不要忘記故舊嗎?”

常楸微笑著說:“對了。那麼,經過高大的喬木要小步而行,你知道嗎?”

“知道了,”老子回答,“過喬木小步而行,不就是說要敬老尊賢嗎?”

“對呀,”常楸又微笑著點點頭。想了一會兒,常楸張開嘴問老子:“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

“在啊。”老子回答道:“您為什麼這樣問?”

常楸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又繼續問道:“那你看我的牙齒還在不?”

“一顆也沒有了。”

常楸問:“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老子想了想,答道:“知道了,舌頭還能存在,不就是因為它柔軟嗎?牙齒所以全掉了,不就是因為它太剛強了嗎?”

常楸摸著老子的手背,感慨地說:“對啊,天下的事情,處世待人的道理都在裏麵了,我再也沒有什麼可告訴你了。”

惠施善譬

◎文/趙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