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讀曆史悟生活真諦(26)(2 / 2)

公元1842年4月,英軍攻陷乍浦,江蘇全省震恐。陳化成率軍駐守吳淞西炮台,與東炮台、小沙背形成掎角之勢。

不久,英軍艦隊直入長江,進逼吳淞口,足智多謀、沉著穩健的陳化成令敵人摸著不頭腦,英軍不敢擅自出兵攻炮台,即以木牌浮書約戰。兩江總督牛鑒和徐州總兵王誌遠怯陣懼敵,意欲後退,當即遭到陳化成嚴厲斥責。

6月16日,英艦向吳淞進攻。眼看英軍如虎狼般撲向炮台,陳化成首當其衝,親自指揮炮手狙擊敵艦。牛鑒等人見退兵無望,便棄炮台逃命,這樣一來,東炮台和小沙背就落入敵人之手。英軍集中全部兵力轉而進攻西炮台。參將周世榮也是膽小鼠輩,他畏懼敵人,就勸說陳化成後撤,陳化成拔出腰中佩劍,嗬斥他膽敢投降,格殺勿論,周世勞隻得趁陳化成不備,倉皇遁逃。

此時的陳化成處境異常艱難,外無援兵,內有降將,而大批將士又死傷慘重,加上牛鑒和周世榮的遁逃引起軍心動搖,這令他心中焦急。但陳化成依然毫不畏懼,奮勇殺敵。在激烈戰鬥中,他右肋受傷,鮮血染紅了衣褲,可仍舊屹立不倒,親自安裝炸藥,燃放大炮,令在場的將士感動不已,士氣大振。不幸的是敵人的炸彈飛來,擊中陳化成的胸口,他頓時倒地,口噴鮮血不止,殉職疆場。吳淞炮台也隨之陷落。

陳化成的遺體入殮時,吳淞及上海數萬人自發為其送行,人們擁道痛哭,呼天號地,十裏可聞。

馮婉貞英勇抗敵

◎文/王新龍

麵對國家危難、邊關告急等多事之秋,巾幗英雄當仁不讓,挺身而出,獨當一麵,構成了中華民族傳奇而獨特的風景線。

馮婉貞是清鹹豐年間,抗擊英法侵略者的一位小英雄。她不僅武藝高強,而且還有高明的戰術。一次,她率領一支少年武裝打退了600多個侵略者的進攻,她的英雄事跡一直流傳到現在。

公元1860年,英法侵略軍占領了北京以後,到處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這種暴行很快擴大到郊區。離圓明園5公裏光景,有一個小村子,叫謝莊。莊上有個精通武藝的馮三保,他18歲的女兒婉貞,從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學得一身好武藝,騎馬射箭,舞刀弄槍,樣樣精通。他還在莊上辦起了團練。侵略軍到來時,他帶領村民在村前要道口上,用石頭、土塊修築了石寨、土堡,準備防禦敵人。

一天中午,哨兵匆匆來報,說侵略軍的馬隊來了。馮三保立即指揮團民們進入事先築好的石寨土堡,命令大家等敵人靠近了再打。

這時,侵略軍已經逼近石寨,槍聲“叭叭叭”地響著。石寨土堡裏的團民,卻一動也不動。一直等侵略軍走近了。馮三保揮動旗幟,大聲喊道:“開火!”隨著這喊聲,所有的槍一齊發射,侵略軍像落葉一樣紛紛掉下馬來。敵人吃了虧,又攻打一陣子,看看占不到便宜就敗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