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決不會甘心自己的失敗,肯定還會調集更多的兵力來報複,這是團民們意料之中的事。馮婉貞向父親提出:敵人有洋槍洋炮,咱們應當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長矛的優勢,衝到敵人跟前去拚殺,讓洋人的槍炮發揮不了作用。可馮三保覺得我方人少,怕拚不過,沒同意。當天晚上,馮婉貞隻好把全村精通武術的青年悄悄召集在一起,組織他們去迎戰。
第二天,馮婉貞率領青年們整裝出發了。他們都穿著黑色的衣服,拿著雪亮的大刀和長矛,動作敏捷靈活得像猿猴一樣。在距離村子兩公裏的一片茂密的樹林裏隱蔽起來。
下午4點鍾,吃過虧的侵略軍果然抬著大炮來了。這次他們來了約600人。當敵人來到樹林旁邊的時候,馮婉貞拔出大刀,奮勇當先,率領青年們向侵略軍衝去。
侵略軍遭到這突然的襲擊,非常驚慌,隊伍立即大亂。他們想放槍,可是距離太近,不能放,隻好勉強用槍上的刺刀與青年們進行搏鬥。馮婉貞帶領大家,揮舞著大刀、長矛勇猛砍殺,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紛紛敗退。
狡猾的敵人急於想擺脫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槍射擊。馮婉貞看出了敵人的詭計,大聲喊道:“大家注意,敵人遠離我們是想使用槍炮打我們,趕快追擊,不要失掉殲滅敵人的時機。”
在婉貞的帶領和鼓舞下,大家又衝上去和敵人展開搏鬥,盡全力打亂敵人的陣腳,雙方混戰在一起,打得不可開交。謝莊的青年步步進逼,迫使侵略軍始終不能用洋槍來射擊。這一仗,一直打到黃昏,英勇的謝莊青年打死侵略軍100多人。剩下的敵人,不得不丟下長槍大炮,倉皇逃跑了。
侵略軍受到這次打擊後,再也不敢來侵擾謝莊了。
鑒湖女俠秋瑾
◎文/佚名
用流血犧牲促進辛亥革命的巾幗英雄秋瑾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值得紀念和學習的女英雄。
秋瑾於公元1875年11月8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原名秋閨瑾,字璿卿,小名玉姑,後又自稱“鑒湖女俠”。祖父、父親都是清朝官吏。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日。由於清朝的腐敗、賣國,億萬中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的苦痛深淵,民不聊生,國家日漸衰敗。秋瑾幼小的心靈早就播下了反抗的種子。
公元1890年8月,秋瑾隨告老還鄉的祖父從福建回到浙江紹興。那時,秋瑾15歲。還在福建的時候,秋瑾就聽母親說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術,回到紹興以後,她向舅舅和表兄學習刀劍棍棒。回到家裏,秋瑾每天聞雞習武,揮刀舞劍,騎馬馳騁於山野之間。
後來,秋瑾嫁給了湖南湘潭的王廷鈞。1903年,她隨夫移居北京。目睹了八國聯軍劫後的慘相,更激起了她對清政府及其外國侵略者的痛恨。秋瑾從女友那裏了解了許多日本的情況,她決定去日本留學,探索人生之路,尋求報國之策。她認定,隻有出國留學,才能突破牢籠,才能自立自救,才能施展抱負,才能拯救祖國。
不久,秋瑾終於衝破封建家庭的樊籬,由苦索苦爭,奔向反封建的革命之路。
1904年2月,秋瑾自費赴日留學。在東京,秋瑾親眼目睹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繁榮的資本主義景象,心中燃起對祖國無限的希望。她首先投入了中國留學生會館設立的日語講習所補習日語,第二年到青山實踐女校清國女子師範學習,並開始了愛國反清的革命活動。在結識了孫中山、陶成章等誌士仁人後,她積極與他們共商革命大計。她還創辦了《白話報》,宣傳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