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2月25日,秋瑾結束了兩年的留學生活回到了苦難的祖國。回到紹興以後,在徐錫麟、陶成章介紹下,秋瑾先在明道女校教體育,1906年3月又到吳興縣南潯鎮潯溪女校教日文、衛生等課。為了更好地宣傳反清愛國的革命思想,喚起民眾,特別是婦女的覺醒,她到上海創辦了《中國女報》。
1907年初,秋瑾接替徐錫麟主持紹興大通學堂的工作,同時與徐錫麟策劃皖浙起義,同舉義旗。由於情勢緊急,徐錫麟於7月6日在安慶提前起事,不幸失敗被殺,並波及紹興。有人勸秋瑾暫避他地,並為她聯係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絕了。13日,大通學堂被清兵層層包圍,秋瑾挺身迎敵,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捕。
秋瑾被捕以後,寫下的最後一句話是:“秋雨秋風愁煞人。”在受訊時,她隻陳述了自己的主張,對革命的活動一字未說。最後她說“革命的事不必多問,要殺要剮隨便吧!”7月15日,秋瑾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陳天華沉水殉國
◎文/佚名
自古以來的仁人誌士,他們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忠國愛民的獻身精神。他們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而赴湯蹈火。
1905年的那個冬日,日本大森海灣,一個年輕人毅然決然走向大海深處,這個鏡頭凝結為一座豐碑,永遠定格在中國人心中。他就是時人稱之為“革命黨之大文豪”的留日學生陳天華。
陳天華生於公元1875年,他父親是個落第秀才。陳天華自幼母親去世,與父親相依為命。陳天華天性好學,經常在學堂邊旁聽先生上課。陳天華21歲時,隨父遷至新化縣城,不久,考入求實學堂,後又入長沙嶽麓書院學習。這時廣泛傳播的維新思想讓陳天華受到影響。陳天華心中騰起報國之誌,他在作文中寫道:大丈夫當立功絕域,決勝疆場。
1903年春,他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當時,清政府一方麵將新興的革命浪潮視為洪水猛獸,另一方麵卻甘為列強所欺淩。政府無能、民生凋敝、國將不國。對此,當時許多中國人卻渾然不知。因此,宣傳革命、組織革命活動成為拯救民族的要務。敢為人先的湖南人走在了最前頭,陳天華就是其中一個。陳天華留日不久,日本和俄國在東北爭奪中國領土,燃起戰火。列強在中國土地上的暴行激起了陳天華的義憤。他咬破手指,寫出數十封血書,分寄國內各校,陳述世界各國的亡國之痛及中國所麵臨的巨大危險,號召同胞們振作精神,共赴國難,推翻“洋人的朝廷”。1903年秋,陳天華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寫出不朽名著《猛回頭》與《警世鍾》,書中洋溢著熾熱的愛國熱情和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深仇大恨,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這兩本書一版再版,流傳很廣,民族精神為之一振。
1904年2月,陳天華同黃興等人在長沙成立了革命組織華興會,準備在湖南發動起義,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初,他與宋教仁等在日本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7月,參與發起組建中國同盟會,參與《同盟會總章程》等的起草工作。11月,日本政府頒布《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嚴禁中國留日學生參加愛國活動。此時,學生內部良莠不齊,意見相左。他怒火中燒,滿腔悲憤,為了激起民眾的鬥誌,認清清政府的嘴臉,陳天華作出了驚世駭俗的一舉。12月8日,他於日本大森海灣投海自盡,以期用自己的死來喚醒沉睡的東方巨獅,死前他呼喊著:“去絕非行,共講愛國,堅持鬥爭,誓死救國。”其時,陳天華年僅3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