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這“幸福三訣”是對人生的領悟,是一種生活智慧,非有豐富的閱曆、寬廣的胸懷才能總結出。
“唉,活得太累了!”現今誰沒有發出過這樣深深感慨?然而,在京城,有位88歲高齡的老太太卻輕鬆悠閑地微笑著,用那略帶合肥口音的普通話告訴我們,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第三是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她笑笑,晃了晃扳起的三根手指,滿臉都是返老還童的天真和曾經滄海的從容,“有這麼三條,人生就不會太累……”多麼樸素的心語啊!
道出這“人生幸福三訣”的老太太,名叫張允和。她可是位有來曆的知識女性,她的夫君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周有光,有人說:“周有光的平和寧靜與廣闊深邃,會讓你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無邊無際的大海。”她的妹夫是由她玉成美事的大文豪沈從文,史家更有斬釘截鐵的定評:“無暇人品清於玉,不俗文章勝似仙!”而張允和本人,也曾顛沛流離,也曾死裏逃生,是人生的苦難與堅信使她大徹大悟,道出了這“人生幸福三訣”。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捫心自問一下,人間有多少煩惱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一有過錯,就終日沉陷在無盡的自責、哀怨、痛悔之中,那麼,其人生的景況就會像泰戈爾所說的那樣:不僅失去了正午的太陽,而且將失去夜晚的群星。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這樣淺顯的道理誰都明了,但知易行卻難。人們都會為自己的過錯而痛悔,但不少人痛悔歸痛悔,受傷的虛榮心卻還要瘋狂地尋找能夠掩飾傷口的更大虛榮。於是,他就情不自禁地要去懲罰別人,而那些無辜地受到懲罰的“替罪羊”,或遲或早勢必都要奮起自衛。這樣“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人生豈能不累?因此,“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並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萬彙憑吞吐”的大器量。
“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許多人也許驕傲地說,這不是對我的寫照。然而,我卻以為:未必!如果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那怎麼會不時生發出這樣一些邪念:他都敢貪汙受賄,我又何必清廉自守?他都敢男盜女猖,我又何必故作清高?芸芸眾生們,誰也不要嘴硬,我們何嚐不會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呀!正是這種懲罰,使我們感到活得很累。
這“幸福三訣”是對人生的領悟,是一種生活智慧,非有豐富的閱曆、寬廣的胸懷才能總結出。如果我們也以此來指導生活,相信一定能活得坦蕩、從容。
珍惜
◎文/劉恒誌
世上有許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因而人們的心中時常充滿了珍惜之情。
就像珍惜那條櫻花筒裙一樣,我也十分珍惜我們奶站裏精美的餐具,每天上早班,都要把在高錳酸鉀溶液裏浸泡了一夜的碗筷取出來洗淨,再放到高壓鍋裏去蒸。
可是,在我接待的顧客中,一位花甲老人似乎更珍惜自己那個斷了把的瓷杯。每天,他都早早地到來,小心翼翼地將杯伸過,等我盛奶。我怕熱奶燙著他的手,幾次想把杯子接過,都被他執拗地拒絕了。
唉,這個怪老頭,簡直幹淨到家了!莫非嫌這裏的碗筷不幹淨?莫非我手上有致癌物,玷汙了殘破不全的杯體?為了回答他的這種執拗,我故意將消毒一淨的碗筷撥弄得叮當響,還特別把牆上“衛生合格”的鏡框擦得鋥亮。然而對於這個古怪老頭,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
這樣過了半年。
一天清早,老人照舊買了一杯熱奶,一個果子麵包,顫顫巍巍地端到臨窗一張圓桌上,又返轉身去買香煙。突然,“啪”地一聲,杯子被一個毛頭小夥碰落在地,摔了個粉碎!這一響非同小可,不僅是那個小夥子,就連所有的顧客和我,都立刻緊張起來。小夥子也是常客,“寶貝”杯子化為烏有,知道闖下大禍,嚇得臉色煞白,慌亂地一邊掏錢,一邊緊賠不是:“大爺,真對不起,我急著趕早班,卻闖下……我再給你買一碗,杯子的價碼咱再另說!”
出人意料的是,餐廳裏神色最平靜的,卻是杯子的主人。
“摔了就算了。”老人望望腳下的碎片,緩慢地說,“家裏還有,我再去拿一隻。”
老人說罷就要走,我激動地疾步上前攔住。特意從新掀蓋的消毒鍋裏拿出一個碗,滿滿地盛上奶端在他麵前,誠心實意地解釋:“大爺,我們這碗一泡二洗三蒸,個個嚴格消毒,你就放心地用吧!”
老人沒有接。沉默了良久,突然用試探的口吻問:“姑娘,要不,我連這碗一起買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