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與公司共命運(1 / 2)

美加集團人力資源總監孫軍正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說道:

企業就像一棵樹,樹上攀爬著許多猴子,每一根枝條上都有,而且樹下還有更多的正在往上爬。因為猴子太多,上麵的猴子往下看,看到的都是笑臉,下麵的猴子往上看,看到的都是屁股。如果有果子,總是最高處的猴子先吃到,它們吃了就要排出來,下麵的猴子得到的總是上麵猴子的糞便。

那些往上爬的猴子,它們的臉不得不貼著上麵猴子的屁股。一隻猴子能爬多高,關鍵不在於它的能力,而在於它貼過多少上麵的屁股,以及是否貼得讓上麵的猴子感到舒服。最上麵的猴子不用貼誰的屁股,但總有一天,一個比它更威猛的想取代它的猴子會重重地踢在它的屁股上,讓它摔下去。

當樹上的果子快吃完時,上麵的猴子就會用枝條打下麵的猴子,以便趕走一些。在揮打中,猴子們往往往下一層層掉,你擠我,我壓他,一片混亂。樹木的枝條弄斷不少,樹幹也幾乎被折斷,最後大都紛紛掉在地上。至於它們的賠償,就是搖落在樹下的一些果子。

猴子掉下去後,樹的負擔輕了,生活又開始恢複正常。

故事中的這些“猴子”,沒有忠誠可言,無論是“上麵的”,還是“下麵的”,都各懷私心,都隻想到讓自己吃到果子,而沒有考慮怎樣使樹多長果子。這樣的“猴子”,理所當然要掉到“樹”下去,被“樹”拋棄。

如果把企業比喻為一棵樹的話,那麼企業的利潤就是樹上的果子。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那些隻想自己吃到果子,不能與公司共命運同成長的員工,心中普遍存在兩個錯誤認識:錯誤地認為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是對立的;錯誤地認為個人前途與組織前途沒有關係。

事實到底怎樣呢?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是統一的在一個企業裏,利益分配是這樣的:一部分以稅收形式上繳國家,一部分以公益支出形式給了社會,一部分以分紅的形式給了股東,一部分以薪金福利等形式給了員工,一部分留存在企業裏作為企業下一步發展所需的資金。

如果單純從某一個時點上看,個人利益和組織利益是衝突的。但事實上,從一個較長時期來看,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絕對是統一的。這非常好理解。你看看那些效益好的企業,員工的收入不是很高嗎?反之,那些效益差的企業,員工的收入不是很微薄嗎?如果每一個員工都把目光放長遠一點,今天少索取一點,讓企業發展更快,明天獲取的就不會是這一點了,而是許多倍。很多人就某一時點上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衝突引申出老板剝削員工的理論。更有人說:“我不可能長久地呆在這個企業裏,我不可能看那麼長遠,我就看現在,我不能容忍屬於我的不給我。”

我們想一想如公司房租是誰在支付?固定資產的折舊誰在承擔?辦公耗材是誰掏的錢?水電費是誰在買單?老板雇用一個人,即使不支付一分錢薪水,他也得為這個人付出高昂的辦公成本。假如你是一個老板,一個不能為你創造價值的人對你說:“讓我為你工作,我一分錢工資也不要。”你會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