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先進社會生產力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唯物史觀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正如鄧小平所說,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發展生產力。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人類社會已經經曆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個發展階段。人類從古猿進化到人,從不會製造工具到學會製造汽車、飛機、電子計算機,從不會說話到創造出絢麗多彩的語言、文字以及電話、電影、電視,從使用簡單的石器到利用地球衛星、宇宙飛船為人類服務,其間的發展變化是多麼巨大。那麼,促使人類社會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呢?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沒有能夠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要麼把人類社會曆史的發展看作是“神靈的作用”,是“上帝的創造”;要麼看作是“英雄的力量”,是“英雄創造了曆史”。隻有馬克思主義科學地說明了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它們的矛盾運動是社會曆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曆史發展的終極原因。
就中國共產黨來說,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一規定,是對我們黨的性質的精確表述和高度概括。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是黨的本質和生命。發展先進社會生產力,是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的具體體現和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政黨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共產黨就是適應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中國工人階級是最先進的階級,其先進性的根本標誌是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因此,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然而,有人認為,資產階級在我國早已消滅,作為它的對立麵的工人階級,其地位也已變了,由被剝削、受壓迫的階級上升為國家的領導階級,因而中國共產黨失去了自己的階級基礎,作為先進社會生產力代表的作用也就不突出了。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在社會主義中國,工人階級當然是領導階級,但是,就先進社會生產力的代表者來說,工人階級不僅沒有隨著資產階級的消滅而消失,反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更加壯大了。工人階級隊伍的迅速擴大,科學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新一代工人的大批成長,特別是作為工人階級一部分的知識分子人數的顯著增加,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據統計,全國職工人數已由1949年的800萬增加到現在的2億多,其中青年職工占一半以上,大專和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所占比重明顯增加。當然,工人階級的內部構成、勞動方式、生活條件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所有這些變化並沒有改變工人階級的階級本質和曆史使命。它作為與現代化大生產相聯係的一個階級,作為先進社會生產力的代表,以及由此產生的特點和優點,依然存在。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其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作用,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大大增強了。
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黨的先進性的重要體現。《共產黨宣言》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工人階級的階級性、先進性、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工人階級的政黨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利益。隻有這樣,才能保持共產黨的性質不變,才能始終走在社會最前列。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為建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而奮鬥,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人民過上好日子。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是人民利益之所在,也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的根本要求。
能否發展先進社會生產力,是衡量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否正確的根本標準。曆史經驗證明,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黨,要勝利地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必須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製定和實行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那麼,衡量路線、方針和政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誌又是什麼呢?毫無疑問,就是能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因為,從根本上講,黨的領導是通過路線方針政策來實現的。路線方針政策對了頭,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前進,生產力就會順利發展;路線方針政策不對就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反過來說,當社會生產力得到加快發展時,證明路線方針政策是正確的,當社會生產力展遲緩或停滯時,說明路線方針政策有問題。總的來說國以後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發展更快。但是,為什麼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期;生產力卻遭到很大破壞呢?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根本的是路線方針政策發生了偏差,背離了生產力標準。毛澤東在1945年4月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說;“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出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結底,看它對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頁。]鄧小平說,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主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提出的“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實踐中即生產力標準。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黨正是依據生產力標準。製定了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發展戰略以及各項方針和政策,領隊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二)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而奮鬥的曆史
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與黨的先進性密不可分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是中國曆史上最先進的政黨,就在於她從建立之初就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自己的崇高曆史使命,並為之努力奮鬥。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黨的曆史,就是一部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而奮鬥的曆史。作為共產黨員,保持黨的先進性,必須充分認識我們黨在促進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曆史作用和神聖使命,努力增強為發展社會生產力做貢獻的責任感、使命感。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建國前,我國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這種落後,突出表現在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上。據1936年的《申報年鑒》記載,1935年全國的糧食數量,包括豌豆、蠶豆、甘薯和進口的糧食,人均隻有494斤,工業中輕紡工業居多,但紡錠(486萬錠)僅占英國(4376萬錠)的11%,日本(953萬錠)或印度(961萬錠)的50%,織布機僅及日本的1/6(日本27.7萬台,中國4.5萬台),重工業幾乎等於零,以鋼為例,全國(東三省除外)每年產量不到5萬噸,即使到1949年,也隻有15.8萬噸,僅相當於英國19世紀初的水平。造成生產力落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1840年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相繼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不僅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而且加深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和剝削。當時,雖然封建專製製度已開始解體,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軍閥官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統治,中國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生活日益貧困化。正如毛澤東所說的,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少有的。因此,隻有推翻三座大山,消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徹底改變中國人民受壓迫、受剝削、受奴役的地位,才能為生產力發展開辟新的道路。
我們黨在長達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進行土地革命,與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進行頑強戰鬥,最終把他們趕出中國;同蔣介石的八百萬軍隊進行殊死決戰,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沒有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這一切勝利是不可能取得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並不意味著原有的生產關係自然而然地消滅,解放生產力的任務遠沒有結束。建國以後,從1949年到1956年,我們黨及時將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地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私有製,建立了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製度。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據統計,從1953年到1956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9.6%,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4.8%。這同以往中國生產力的發展速度相比,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其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們黨長期奮鬥的目標。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工人階級要為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鬥爭。黨的“八大”正確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的國內形勢,指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中心工作,就是要集中精力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在新的生產關係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從這個分析可以看出,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生產力是辯證統一的:發展生產力為現代化建設創造前提和條件,現代化建設為發展生產力提供動力和支持。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們黨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在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基礎上努力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但後來由於錯誤地估計了國際、國內形勢,提出“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忽視了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十年“文化大革命”,我國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正確分析和估計我國社會基本矛盾和階級狀況的基礎上,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結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頁。]不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就得不到提高,社會主義製度就得不到鞏固,國家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所以,是否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