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三個代表”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根本要求(下)(2 / 3)

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為準則。鄧小平指出:“中國共產黨員的含意和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隻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頁。]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英勇奮鬥,付出了巨大犧牲。執政之前,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革命的旗幟,深入工農群眾,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了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同廣大人民群眾一起浴血奮戰。為求得中國人民的解放,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無名利地位可圖,無人身安全保障,憑著對人民的赤膽忠心,前赴後繼,流血犧牲,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站了起來。在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有名可查的76萬名烈士中,有32萬人是共產黨員。執政之後,黨帶領人民進行建設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使人民逐步富裕起來。正是不斷實現和發展人民的利益,我們黨才始終具有推進改革和發展的堅實群眾基礎,人民群眾才以飽滿的熱情和巨大的積極性,投入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來。

近年來,全國務條戰線上評選表彰的各類先進模範人物中,85%以上是共產黨員,尤其是在保衛祖國、搶險救災等關鍵時刻,共產黨員總是衝在前麵。正是成千上萬英雄模範人物和無數默默奉獻的優秀共產黨員,使我們黨在執政條件下,仍然保持了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本色。在當代中國,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政治組織像我們黨這樣集中了那麼多的先進分子,為中華民族做出了那麼多的犧牲,同人民保持著如此密切的聯係。人民群眾從我們黨艱苦卓絕的奮鬥曆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中受到了教益,得到了鼓舞,看到了黨的偉大,看到了國家的前途,因而真心實意地愛戴和擁護我們的黨。可以說,80多年的曆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的曆史。黨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所以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擁護。

在當代中國,由於階級階層關係的變動,利益主體及其利益需求日益呈現多樣化的特點,黨代表人民利益也麵臨許多新的矛盾和課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也麵臨著嚴峻考驗。由於錯誤思潮的滲透、“酒綠燈紅”的影響、各種誘惑的增多,一些黨員和黨員幹部理想信念淡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淡忘了黨的根本宗旨。有些人不是成為最廣大人民的長遠利益、全局利益的代表,而是成為少部分人的暫時利益、局部利益的代表,甚至利用職權為個人謀取私利。

麵對新的形勢,“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把黨的宗旨定位於“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突出強調“最廣大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數人;強調的是“根本利益”,而不是暫時利益、局部利益。這一新的概括在總體上適應了黨代表人民利益的現實要求,從而也使黨的宗旨的本質內涵更加具有時代性。“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把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融為一體,這就不僅規定了我們黨要永遠堅持代表人民利益的崇高價值取向,而且要求我們黨必須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須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隻有不斷推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全國人民利益才具有堅強的物質基礎,隻有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才能為發展生產力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保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隻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實現和發展人民的利益,人民群眾才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來。每一個黨員必須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內涵,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現階段,代表人民利益,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就必須要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代表人民利益,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就要始終服務於人民。鄧小平講的“領導就是服務”,就是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從根本上維護人民的利益,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代表人民利益,保持黨員的先進性,要通過每個黨員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來實現。這就需要進一步增強黨員的表率作用,增強黨的親和力和聚合力,最大限度地集中群眾的智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把最廣大人民動員起來,凝聚起來,為實現我們的共同理想努力奮鬥。

(二)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

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做體現時代要求的共產黨員,就要把“三個代表”的要求作為最高行為準則,把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最高衡量標準。黨的一切活動,是為人民謀利益,黨的一切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意願;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製定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人民讚成不讚成、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是檢驗我們的政策措施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對我們黨來說,無論是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還是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澤民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人,是決定我國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力量。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鬥.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這是我們觀察和處理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則。”[江澤民:《論黨的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頁。]這個“最高衡量標準”要求我們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任何工作要不要做、能不能做,都要以人民群眾的需要、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前提,以人民群眾獲得最大利益為歸宿,一切政策、措施的對錯,一切工作做得好壞,不能憑主觀感覺,也不能靠死的書本,隻能以人民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判斷是非、決定取舍的最高衡量標準。因此,我們在製定路線、方針、政策時,在全部工作中,都一定要牢固確立一切為人民、一切著眼於人民的思想,既符合科學規律和客觀實際,又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使自己的工作符合人民的利益,最重要的是要通過製定和執行正確的決策發展人民的利益。隻有保證決策的正確和正確的政策得到貫徹,才能從根本上給人民群眾帶來好處,帶來實惠。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決策是否正確和正確的政策能否貫徹執行,也就是決策和決策的執行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這是保證黨忠實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這就需要我們在決策前要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了解廣大群眾的利益和願望:決策過程要讓人民群眾積極參與,以大多數群眾的意見作為決策的根本依據,在決策方案製定後,要依靠群眾去貫徹執行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使廣大群眾自覺擁護黨的方針、政策,自覺貫徹執行黨的決策方案。

利益,是個曆史範疇,帶有時代烙印。在當代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高體現,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了保證這一利益的實現,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隻有解決好中國的發展問題,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和其他各種問題的解決,才有物質基礎。黨員及各級領導幹部,要模範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珍惜機會,用好機遇,盡快把經濟搞上去,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必須研究“利益”在當今時代的新特征。群眾是分層次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而出現的利益多樣化,是新的曆史條件下人民利益變動的顯著特征。利益多樣化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利益矛盾,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調節著改革中的各種利益關係,保證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現。首先,要著眼“根本”、圍繞“根本”、體現“根本”,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發展和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須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解決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必須始終堅持向廣大群眾傾斜,使他們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最大受益者。其次,要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體製改革。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調整和分配,部分群眾利益可能暫時要受到影響,我們應當明確,從長遠看,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最終必然有利於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暫時出現的為了長遠利益而影響眼前利益的情況,是改革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現象,不能因為部分人的眼前利益受到影響,而對改革開放產生懷疑。共產黨員要正確看待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自覺調整心態,增強改革的承受能力,做改革的擁護者和支持者。再次,要正確認識一部分人先富和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關係,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鄧小平理論重要內容。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普遍高漲,許多群眾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富裕,基本解決了12億人的溫飽問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是,貧富差距比較突出的問題,也不能回避。解決這一問題,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嚴肅課題,對現代化建設的下一步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正確處理先富與後富的關係,既應反對平均主義,也應防止兩極分化。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隻有部分人的富裕也不是社會主義,隻有廣大人民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我們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我們的目標,也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必須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我們黨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共同富裕是以發展為前提的,不最大限度地發展生產力,共同富裕就無從談起。第四,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實現共同富裕,既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又要抑製收入差距,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

總之,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就要在改革開放已有成績的基礎上不懈奮鬥,帶領全國人民繼續沿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奮勇前進,實現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推進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贏得人民衷心擁護的根本保證

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領域構成的完整結構體係,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但是社會結構體係畢竟是要有人這一主體作承擔者的,社會的發展也是要通過人即主體的活動來實現的。曆史唯物主義承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依人的意誌為轉移,但同時又承認曆史主體的能動作用,認為人作為主體可以能動地認識這些規律,並通過自己的實踐能動地促進社會發展。在曆史主體的問題上,曆史唯物主義特別重視人民群眾的曆史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曾明確指出,曆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毛澤東則進一步強調,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隻有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才能推動社會曆史的發展。所以,一個政黨要想有所作為,必須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去實現曆史發展的目標;離開了人民群眾,必將一事無成。因此,每一個共產黨人都要在思想觀念上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自覺抵製各種否定、貶低人民群眾地位和作用的曆史唯心主義觀點,堅信人民群眾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性力量,是我們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決定性力量。

一個政黨要獲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從根本上說,就要把自己的奮鬥目標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真正連結起來,切實為人民謀利益。在這個問題上,容不得任何含糊。誰這樣做了,誰就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誰要是不為人民謀利益,或者言行不一、愚弄群眾、欺騙群眾,甚至侵害群眾的利益,誰就必然遭到人民群眾的唾棄。我們黨是執政黨,麵臨著執政的考驗。“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我們黨的基本性質,決定了它與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要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宗旨,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過去,黨領導人民鬧革命,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目的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翻身解放,如今,黨又領導人民大力進行經濟建設,實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目的是為了使人民的生活幸福美好。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黨始終把群眾路線看作是自己的生命線,強調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黨的事業和各項工作都要以人民群眾為根本,時刻把人民群眾擺在首要位置,盡心盡力為人民謀利益,保證他們的生活水平能夠不斷提高。我們黨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行動,才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護,獲得人民的支持,有力量戰勝各種困難,把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社會主義製度和執政黨的地位愈益鞏固。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我們黨則將一事無成,甚至不能生存。我們黨隻有更好地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進一步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保證各項工作的成功,才能實現跨世紀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