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金由瑞典政府的一個委員會管理,物理、化學和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卡羅琳外科醫學研究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的五人委員會評定。
第一次諾貝爾獎金是1901年12月10日頒發的。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兩地舉行頒獎儀式。自諾貝爾獎金頒發以來,它的評選過程從未改變過。每年由瑞典及各國已獲得諾貝爾獎者和各學科、行業權威人士鄭重推薦候選人約2 000名,其中數百人被正式推薦給評審會,經長時間的調查與秘密會議決定出最後得獎人。
諾貝爾獎金的頒發注重重大的科學成就,必須經曆時間的考驗,證明這些科學家的工作成果確實對科學、生產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堅持這一條,就保證了發獎對象基本上選得準確,保證了得獎的科學成果的高水平。另外,頒獎委員會還注意獎勵開創性的基本研究、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工具方麵的創造性研究。
一生中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隻有兩人。第一位是居裏夫人,她由於發現了鐳的放射性而與丈夫皮埃爾·居裏以及另一位法國物理學家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共同獲得1903年度的物理學獎。後來,為了表彰她在發現釙和鐳這兩個新元素方麵的功績,又授予她1911年度化學獎。第二位兩次獲諾貝爾獎金的人是美國物理學家巴丁,他由於發明世界上第一隻晶體三極管而與另兩位美國物理學家一起獲得1956年度物理學獎。後來他又在超導理論方麵取得重大突破,與另外一位美國學者一起獲得了1972年度物理學獎。
諾貝爾獎對推動科學研究造福人類起了巨大的作用。
最早發明算盤的國家
算盤也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中國的算盤是由古代的“籌算”演變而來的,籌算就是運用一種竹簽做籌碼來進行運算。唐代末年,籌算乘除法出現改進,到宋代產生了籌算的除法歌訣。
在元代中葉和元末的文學、戲劇作品中都提到過算盤。15世紀中葉,《魯班木經》中載有製造算盤的規格。約在明代末年,算盤逐漸流行。論述算盤的著作也隨之產生,流行最廣的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輯的《算法統宗》。
由於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算又簡易方便,因而在中國被普遍應用,同時也陸續傳到日本、朝鮮、印度、美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受到廣泛歡迎。算盤的出現,被稱為人類曆史上計算工具的重大改革。現在,中國財貿、工農業及各種企業有數千萬人仍在使用算盤。
1981年中國又研製成功了電子算盤。這種電子算盤的上半部采用微型集成電路,下半部是算盤。它根據加減算盤快、乘除電子計算機優越的特點,綜合成一個整體,乘除運算用上半部,加減運算用下半部,從而大大提高了珠算的效率。這種古代文明與現代科學結合的成果,證明珠算經更新換代,仍可發揮它的計算功能,並且可以達到更完美的境界。
最早用玉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用玉的國家,素有“玉的故鄉”之稱。早在7 000多年前,我國就利用玉製造出大量玉製品,可見我國人民愛玉、用玉曆史之悠久。
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晚期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玉製品,經科學鑒定距今有7 000多年的曆史。據《逸周書·世浮》載:“凡武王俘商得寶玉萬四千,佩玉億(當時為10萬)有八萬。”這也說明,我國早在商朝和周朝時代就已把玉當做裝飾品和吉祥避邪之物了。
從大量的出土文物中發現的玉製品、曆代宮廷珍藏的玉器以及史籍中有關玉的記載都說明,我國曆代的玉製品及玉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
我國使用最多的玉是軟玉,又稱玉石,它主要是由透閃石礦物組成,硬度6到6.5,質地細膩。在各色軟玉中,尤以潔白如脂的玉為最好,素有“羊脂玉”之稱。唐詩“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據說就是羊脂玉所製。元代雕琢的北京團城大玉甕,是一塊產自新疆各色品種相雜的軟玉珍寶。故宮珍寶石著名的“大禹治水玉山”則是由一塊萬斤重的新疆軟玉(青白玉)琢磨而成。
最早利用熱氣流產生機械旋轉的裝置
出現在我國北宋時期的走馬燈,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熱氣流產生機械旋轉的裝置。
我們都知道,空氣在燃燒受熱後上升,冷空氣進入補充,由此而產生空氣對流。走馬燈就是利用燃燒加熱而上升的空氣推動紙輪旋轉製成的。
北宋時期製造的走馬燈構造很簡單。它是在一根主軸的上部橫裝一個葉輪,再在葉輪下麵、主軸底部安裝一個燭座,蠟燭燃燒後,產生的熱空氣上升,即可推動葉輪轉動。在主軸的中部,沿水平方向橫裝四根鐵絲,鐵絲上貼上人或馬的剪紙。夜間紙人紙馬隨著葉輪和主軸旋轉,影子就投射到燈籠的紙(或紗)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