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爵士音樂
爵士音樂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市的一些黑人社區裏的流行音樂,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曆史。當時的黑人因為沒有供自己娛樂的音樂,所以就用一些廉價的樂器模仿起白人社會裏的交響樂亂吹打一通,這就是最早的爵士音樂的雛形了。
最早的爵士音樂融合了歐洲的古典音樂、軍樂、流行音樂和舞曲,被稱做“拉格泰姆”,同時,歐洲教堂音樂、美國黑人小提琴和班卓傳統音樂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國黑人勞動號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間藍調”。“拉格泰姆”和“民間藍調”構成了早期的爵士音樂。
盡管爵士音樂千變萬化,但它永遠以即興創作為核心,因此它總是一種代表自由的音樂形式。
最早的爵士樂隊
爵士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於美國新奧爾良的一種舞曲性質的音樂,其最大的特點是即興創作並演奏,它要求樂隊中的每個演奏員對節奏及旋律都要有獨到的處理,但必須融合為一個整體。爵士樂隊常以單簧管、薩克斯管、小號、長號為主要旋律樂器,鋼琴與架子鼓作為節奏性的伴奏樂器,樂隊編製通常為5到10人不等。
世界上最早的爵士樂隊,是1900年前後由新奧爾良黑人音樂家巴迪·波爾汀組建的。這個爵士樂隊的演奏風格對以後爵士樂具有很大的影響。而世界上最早錄製爵士音樂唱片的樂隊則是美國新奧爾良城的一支爵士樂隊,他們於1961年4月7日在倫敦舉行了首場演出。
自1915年在美國出現了最早的爵士樂隊以來,沒有任何一種音樂曾以如此迅猛之勢風靡全世界。美國的爵士樂隊一般是作為伴舞樂隊而興起的。這就是說美國人使用歐洲樂器演奏了在文明社會中未曾有過的非洲黑人音樂,在短時期內就成了美國的音樂。
爵士音樂傳至倫敦與輕歌劇相結合成為大眾化的音樂,在巴黎的咖啡館和夜總會中,也大為流行。在有豐富古典音樂遺產的德國,也出現了大陸爵士和交響爵士,不到十年之內就成了世界上人類所共有的財富。
最偉大的作曲家
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1770—1827年),生於德國波恩市,其父為德國宮廷歌手,他從小隨父親接受了嚴格的音樂訓練,學會了彈琴與作曲。他11歲輟學,13歲任宮廷樂隊羽管鍵琴手,14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18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1790年,音樂大師海頓在從維也納至倫敦的途中,宴邀貝多芬及其他宮廷音樂家。事後貝多芬獲準於1792年去維也納從海頓學習,此後終生定居維也納,以教學、演出和創作樂曲為生。後來因為創作上的成就而成為德國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在歐洲音樂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對近代西洋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自28歲起,貝多芬聽力逐漸減退,至50歲時雙耳完全失聰,但他卻一直隱忍著這種致命的打擊,堅持指揮、作曲,與命運進行了不屈的抗爭。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稱做《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響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響樂作品。
除此而外,他還有《悲愴》等32部奏鳴曲,5部鋼琴協奏曲,1部小提琴協奏曲,6部弦樂四重奏曲及《莊嚴的彌撒曲》等眾多作品。《月光曲》是貝多芬作於1801年的一首鋼琴奏鳴曲。
雖然這些作品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在當時它們卻並不被人理解。第九交響曲是瓦格納的靈感的主要來源之一;弦樂四重奏影響了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巴托克;英國著名現代作曲家邁克爾·蒂皮特宣稱他得益於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等其他作品。1826年,其侄自殺未遂後,貝多芬的健康日益嚴重惡化。翌年臥床不起,倫敦愛樂樂團彙來一百鎊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寫作第十交響曲,但他已不可能再有所進展,醫生診斷他的浮腫病致他於死命。
貝多芬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滿意為止。他對當時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現在《愛格蒙特》、《菲岱裏奧》及《第九交響曲》等作品中。法國大革命前不可設想一位作曲家會有這樣的人生觀。就這方麵而言,貝多芬是第一位偉大的“主觀”作曲家:寫於1800年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標誌著一個新世紀的黎明,顯示出與古典時期的客觀性截然不同的音樂態度。所作唯一歌劇《菲岱裏奧》消耗精力比其他作品要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劇作曲家,但他創作了最偉大的歌劇。
貝多芬的許多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如《熱情奏鳴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對現狀的不滿足。他反對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誠摯和鄉土味的淳樸。思想的奔放不羈,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製,在作品中他可以對人聲和樂器毫不憐惜,如弦樂四重奏《天賦格曲》、《第九交響曲》的終樂章和《莊嚴彌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