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書》是中國現存曆史上較早出現的一部音樂百科著作。北宋陳暘撰,全書200卷,始編於神宗熙寧、元豐(1068~1085)年間。陳暘,字晉之,福建閩清人。他用了近40年的時間寫成此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進獻給宋徽宗趙佶。其首次刊行則在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距成書將近100年。此後元至正七年(1347年)曾重刊,明代又經朱載堉、張溥兩次翻刻。現在常見的是光緒二年(1876年)方濬的重刻本。
《樂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訓義》,卷1至卷95,摘錄《禮記》、《周禮》、《儀禮》、《詩經》、《尚書》、《春秋》、《周易》、《孝經》、《論語》、《孟子》等10種經書中有關音樂的章節,逐條逐句加以解釋。第二部分《樂圖論》,卷96至卷200,除論述之外,有插圖540幅,內容包括樂律理論、樂器、聲樂、舞蹈雜技及典禮音樂等。其中的樂器、聲樂、舞蹈雜技等3項各依雅部(廟堂的)、胡部(外族的)及俗部(民間的)來分。而雅、胡、俗3部的樂器又各依八音——金、石、土、革、絲、竹、匏、木等製造樂器所用材料的性質來分。
陳暘的《樂書》篇章有1124條之多,淵博宏大,對當時的古今中外音樂資料幾乎無所不包。他注意曆史考證,所收材料經過一定的調查研究。更為可貴的是他不摒棄為多數封建士大夫所鄙視的民間及外來音樂。書中的俗、胡兩部保存了不少重要的音樂材料,是此書最有價值的部分。插圖雖不甚精確,但絕大多數有依據,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樂書》的缺點是沒有把音樂曲調用譜記錄下來。陳暘還有濃厚的複古思想,提出廢棄“四清”與“二變”。廢四清就是隻要1個八度以內的12個半音,而將八度以上的4個半音去掉。以宋代樂製的編鍾、編磬來說,每架16具,依陳暘的主張,隻要12具,將音域限製在非常狹窄的範圍內,減弱了音樂的表達能力。廢二變就是隻要宮、商、角、徵、羽,不要變宮、變徵,也就等於隻要五聲音階,不要七聲音階。這些主張顯然脫離了中國音樂的實際。
最古老的大型樂器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古代編鍾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樂器。它由64件鍾和1件鎛組成,總體重量達2.5噸多,分三層懸掛在遍飾彩繪花紋的銅鍾架上。
編鍾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是鍾的一種。編鍾由若幹個大小不同的鍾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鍾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由於年代不同,編鍾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鍾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
早在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鍾,不過那時的編鍾多為三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鍾的個數也不斷增加。古代的編鍾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鍾。
在中國古代,編鍾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征。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發現的曾侯乙編鍾工藝精美,音域可以達到五個八度,音階結構接近於現代的C大調七聲音階。另外,編鍾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音樂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
曾侯乙編鍾是目前中國出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編鍾,被譽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跡”。編鍾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鍾”之稱。
1982年,武漢民族樂器廠和武漢精密儀器鑄造廠,根據曾侯乙編鍾製成了一套仿古新編鍾。這套編鍾還根據舞台演出和現代音樂的需要作了一係列改革。全套編鍾共24枚,每個鍾可以發兩個音,分三列懸掛。
水下演奏第一人
凡是樂器都有它規定的演奏方法,小提琴是用下顎和肩夾著來演奏的,大提琴是夾在演奏者兩膝之間演奏的,二胡則是放在膝頭上演奏的。現在有一個人倒不是演奏的姿勢怪,而是他演奏時所處的環境奇怪:在水下演奏!
1975年有個名叫格特拉的人,他居然在美國華盛頓州奧林比亞“長青州立學院”的遊泳池的水底下,用小提琴演奏了德國的古典作曲家亨德爾的樂曲。我們知道,水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800倍,因此水對手和手臂的阻力也就大很多。他一方麵要克服水的阻力,一方麵又要在水的浮力下保持平衡,而且一點也不減弱拉弓的速度。
最長的古典交響樂
奧地利音樂家馬勒(1860—1911)所作的《第三交響曲D小調》是古典交響曲中最長的一曲。該曲創作於1895~1898年的夏季,是諷刺與情感的特殊混合物。馬勒說:“這部作品實際上是反映了整個世界,在這上麵,人不過是一種樂器,宇宙本身用這件樂器在演奏。”馬勒自稱此作為“怪物”,因為這部作品是出奇的長篇劇作。
馬勒高超的音樂造詣使他成為維也納國家劇院指揮。他的作品感情奔放,所以一時難以被人們接受。但他去世後不久,他的作品終於被全世界所認識,他的音樂作品在19與20世紀之間有著承前啟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