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造訪千姿百態的藝術世界之最(5)(1 / 3)

1857年,19歲的比才以鋼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並獲得羅馬大獎去意大利進修三年。1863年比才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珠人》,以後主要從事歌劇寫作,作品有《卡門序曲》、《阿萊城姑娘》等。在他的作品中現實主義得到深化,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

對於今天的西方人來說,女人如果不以自己的性感去吸引男人將是一件非常古怪的事情。因此,他們很難體會到1875年3月3日比才的新作在巴黎歌劇喜劇院首演時台下的資產階級觀眾所感受到的震驚。

《卡門》還被改成了舞劇、音樂劇,並通過電影電視傳到了千家萬戶。歌劇中那些著名的曲段,包括具有挑逗性的《哈巴涅拉舞曲》和《塞吉迪亞舞曲》、《鬥牛士之歌》以及第一幕和第四幕的序曲等早已膾炙人口。

但是,1875年的《卡門》卻被看做是一種失敗。一位批評界人士認為樂隊的演奏“亂七八糟”;而另一位人士則評價說,樂曲缺少“創新和個性”。

對於現代人來說,巴黎批評界對這部旋律優美、配器出色、創意驚人的歌劇的大肆貶低說明了他們的無知和惡意。然而,當時的評論家隻是表達了一種廣泛的觀點:巴黎上流社會無法容忍這部歌劇的題材。

今天,《卡門》既獲得了評論界的美譽,又受到了大眾的歡迎,並且成為19世紀能與曠世奇才莫紮特的作品相提並論的幾部歌劇之一。

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爵士歌王》,它由華納於1927年推出。

其實在這之前已經拍出了第一部帶有聲音的影片《唐璜》,但這部影片中的聲音還隻限於一些音樂。到了1927年,華納推出了《爵士歌王》,這部影片不僅有音樂,還加入了一部分對白,所以被看做是電影史上的第一部有聲片。

電影聲音的出現,為電影藝術拓展了新的表現空間,這在電影史上無疑是革命性的成果。在最初階段,美國觀眾爭先恐後地來觀看這些音樂片,他們對於唱詞和歌手嘴唇動作完全一致的現象,感到十分驚奇;而另一方麵,這種新的技術卻受到卓別林、茂瑙、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無聲藝術大師們的貶斥。

這些無聲藝術大師們擔心聲音的出現會影響到觀眾對畫麵和演員表演的關注,威脅到默片時代電影的獨特藝術風格,他們聯合發表了一篇有名的反對對白片的宣言——《有聲電影聲明》。

由於當時的錄音技術還十分不完善,聲音的出現的確從很多方麵影響到了電影藝術的發展。比如創作者在片中毫無原則地加入大量聲音,使整部片子充斥著無聊嘮叨的對白和莫名其妙的音響,結果這些毫無藝術美感的聲音很快就使觀眾感到荒謬和厭倦,而且也造成了電影美學的倒退。

最早出現米老鼠的動畫片

“米老鼠”1928年首次出現在世界第一部有聲動畫片《瘋狂的飛機》中。米老鼠的形象,是沃特·迪斯尼在火車上偶然想到的,並給它起名叫“莫梯默爾”。但他的太太莉蓮覺得這名字華而不實,就給它取名叫“米老鼠”,結果一炮打響。

米老鼠從此走紅,街頭巷尾到處是身著紅絨短褲的米老鼠廣告,連電影觀眾在買票前都要問問米老鼠是否印在節目單上。

幾十年來,米老鼠擔綱過各種不同角色,從牧童到發明家,從偵探到管道工,從消防隊員到能打敗強大對手的鬥士……1932年,它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

在中央電視台播放《米老鼠和唐老鴨》後,米老鼠立即成為中國人家喻戶曉,特別是少年兒童喜愛的卡通形象。

最早出現唐老鴨的動畫片

“唐老鴨”是美國好萊塢迪斯尼動畫片中與米老鼠齊名的一個角色,它的配音者是美國一位名叫克拉倫斯·納什的藝術家。納什愛鳥成嗜,從小練就了一口模仿鳥鳴和各種家禽家畜啼叫的本領。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納什同妻子來到洛杉磯謀生,在一家牛奶公司受雇為牛奶推銷員。可是,酷愛表演藝術的納什卻時時向往能重返舞台。

一天,納什在推銷牛奶的路上,來到經常路過的沃特·迪斯尼動畫片製片廠攝影棚,自薦可單口表演百鳥大合唱。一位導演會見了他,並讓他即席模仿鴨子的聲音說話。